我身旁的好友,同事有时会忍不住问我,低头玩手机,看文章,不刷抖音,不聊天,不觉得太沉闷,太累吗?……一晃四十多岁的人了,上有老,下有小,还天天读英文小说,是“装逼”还是真的有啥乐趣?
我说通常一个人的关注点在哪里,他在哪样事情上花时间最多,他的乐趣和人生价值就在哪里。我自己对自己老早就想得很明白,这一生发不了什么财,也不可能当啥官,那么既然马克思都说过人生注定是从出生奔向死亡目的地的过程,我又没什么大的本事把生活过得激情澎湃,那就只有在工作稳定,空闲时,和网友,同类人一起看看书,讨论现实与文艺,说这是逃避现实压力也好,或者执着追求真理也罢,总之通过自己亲眼看到的,听到的,思考过的笔,写出那些人生真相,从而简单,轻松,活得明白点就好吧。
比如英文里不知谁说过,许多人二三十岁就死了,直到八九十岁才埋,还有电影《勇敢的心》里的名言:Every man dies, not every man really lives.每个人都会死去,但不是每个人都曾经真正活过。
都是教人做人要有梦想,勇气,敢于追求你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但现实生活并不是象文艺作品,或名人名言那样让你激动不已的,都是很具体,很琐碎的,一步一个脚印,充满残酷竞争,希望与失望,信任与背叛,笨一点就会吃许多亏,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那些能够经历挫折,重回人生正轨的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是随波逐流,认命,随缘罢了,所以心理学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对于每一个个体生命而言,你做或者不做什么,你实际上对这个客观世界没有改变,客观世界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如同物理学,生物学,自然科学类),但是你怎么看待,解释这个世界却决定了你的人生命运(如文化,历史,教育,心理学,这一类)。如果你也认同这种说法,那么每天新闻时事,政治话题,社会热点资讯,……这些当然比抖音,影视剧,娱乐搞笑,重要得多,因为它揭示了我们的社会生存环境变化,并且应该是有多种声音,多个视角,不然人的认识,判断,会缺乏比较,丧失理性,真相,容易偏执,狭隘,自嗨,错误而不自觉,这也正是我为什么总要努力学点英语,真不是为了“装逼”,只是希望多看见一些东西,独立思考。
那学“经济学”又是为了什么呢?2014年夏天我网上报名,去华科读经济学在职研究生,起初真有可能不知深浅,受了当时《罗辑思维》“罗胖”爱智求真口号的蛊惑,但后来确实很喜欢“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深入学习的,因为正如我和同学热烈讨论过的,这个世界是效率还公平优先,澳门赌王何鸿燊“三妻四妾”合法,却不说流氓,这背后是从国家到个人的经济发展,利益分配,价值规律,不是从前我小时候的思想品德,道德法治,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可以符合逻辑的解释清楚的,世上许多事并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是非对错有时就是取决于成本收益,大到国家政策国民承受力,小到个人行为个人能否负担得起。因为每一项选择背后都有相应的责任后果,我们大多数人其实不是不明白,只是有时愿意装糊涂或视而不见罢了。比如知道政府大规模投资背后是财政赤字,税收负担,却往往幻想政府的钱流进自己口袋就好了,知道“十赌九输”庄家获利,却总想着自己运气好,赢了这一把就走,输了想翻本回利。
这是人性的贪婪与诱惑,但在经济学分析里却理性区分成个人期望值,效用,价格,供给,需求,成本,收益,风险权重,……总之看似冷冰冰的公式,图表,曲线,计算方法,却将真实杂芜的世界简单,明了的逻辑推理,演绎,非常有趣。如果你也有兴趣,不妨看一下DK出版的《心理学百科》,《经济学百科》,还有《爱情心理学》,有些我也写了读书笔记,不过愿意就这些书进行探讨的同学不多。(薄荷阅读是英文原版,现在网上书店也有中文版卖,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