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二战吗?肯定知道。你知道二战由欧洲局部战争转变为全球性战争的原因吗?你应该也知道这些原因:德、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野心,英法美的绥靖政策,苏联的避战自保等。但,你绝对没有听过这样一个原因:在德意日、英美苏六个主要国家的10个决策综合作用下,战争由欧亚局部走向了全球。
这个观点是谁提出来的?伊恩·克肖教授。伊恩·克肖是谁?
伊恩·克肖是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皇家历史学会会员,是世界知名的20世纪德国史学家,对希特勒的研究尤为突出,是世界范围内研究希特勒的领军人物之一。代表作品有《希特勒迷思》、两卷本《希特勒传》等,其中《希特勒传》极富赞誉。
关于二战为什么成为全球性战争的新观点是在他的另一本著作《命运攸关的抉择―1940―1941年间改变世界的十个决策》中提出的。这个观点给我们提供了理解二战成为全球性灾难的新角度,刷新了我们对二战的理解。
《命运攸关的抉择》中,伊恩·克肖教授从国家政治决策的角度,运用严密、有力的论证考察了1940年5月到1941年12月六个主要国家做出的互相联系、具有巨大军事影响的10个决策。
伊恩·克肖教授认为,这10个决策把欧亚的局部战争转变为全球性的冲突;从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到1945年9月2日二战结束,战争的推进只是对这些决策的演绎而已;也是在这些决策的综合运用下,战后世界有了新的国际关系架构。
《命运攸关的抉择》围绕“改变世界的10个决策”这一核心主题主要讲述了三个重点问题:10个决策是什么?是什么促成了这些决策?它们之间如何互相关联?
一、10个决策指什么
什么是决策?
从个人角度讲,那些能改变我们日常生活、影响我们人生轨道的大大小小的决定都可以称为决策。上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选择什么样的配偶,和谁合作等等都是。对国家而言,则是会影响一个国家现在及未来走向的重大政治决定,中国改革开放、美国新政等都是。
《命运攸关的抉择》一书包含的10个决策中,德国3个,日本2个,美国2个,英国1个,苏联1个,意大利1个。
德国:进攻苏联、向美国宣战、全面屠杀犹太人;
日本:决定南进、偷袭珍珠港;
美国:决定对英国伸出援手、无限接近战争边缘但不直接参战;
英国:决定独自抵抗德国;
苏联:对德国入侵苏联的各种情报不予理会;
意大利:入侵希腊。
I.E.威尔森说:“你的所有决定都是针对未来的。”这些决策,都是关乎国家未来走向的重要决策。有的令人费解,有的疯狂畸形乃至变态,有的果敢英勇,有的谨慎周全。伊恩·克肖教授兼顾各国及全球,选取的10 个决策都是关乎国家与世界命运的重要节点,让我们读完此书,对二战的进程有了更清晰明确的认知。
读完这10个决策,我特别想加一个决策,就是中国在1940年7月底八月初作出的破坏正太铁路的决策,这个决策最终实践为百团大战。这场大战使“日本总兵力的78%被牢牢牵制在中国现场”,打破了日本的“北进”的计划,迟滞了其“南进”计划。这对整个太平洋战场意义非凡,对苏联抵抗德国进攻也意义重大。
二、是什么促成了这些决策的形成
“你必须明白,德国不可能主动进攻苏联……如果你在边界挑衅,或者未经批准擅自调兵,小心你的脑袋。”这是斯大林训诫手下将领的话。
“你去告诉你在德国空军总部的那个情报员,就说见鬼去吧。这根本不是情报,这是散布谣言。”在德国进攻苏联前5天,国际安全人民委员呈给斯大林来自苏联间谍的情报时,斯大林还自信满满且粗鲁的回答。
“列宁留给我们伟大的遗产,可我们—他的继承者—却他妈的搞得一团糟。”6月22日凌晨德国入侵苏联,斯大林怒不可遏,他用粗鲁的语言把责任推到领导集体头上。
通过这三段话,我们看到了一个专断多疑、刚愎自用的领导者形象。斯大林不听他人建议、不顾多方情报,做出不作战争准备的决策,真是令人费解。我们会认为苏联的灾难都怪斯大林。可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是什么促成了这个决策呢?
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因素很多,伊恩·克肖教授在《命运攸关的抉择》中重点分析了“意识形态、政治体制、决策机制、决策者所能掌握的情报、国内舆论、国际环境、决策者的理智和情感”在这些决策中的作用与影响。
伊恩·克肖教授是这样分析苏联决策的形成的。
苏联自大清洗运动后,斯大林确立了自己在党的绝对领导地位,斯大林拥有最大的政治自主权。列宁时期的集体领导机制已无法发挥作用。斯大林自己多疑,刚愎自用,在这样的体制下,部分将领曲意逢迎,即使有不同建议时斯大林又做不到从善如流,他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意志。再加上先入为主的意识形态的影响,斯大林认为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国家是在用假情报挑起苏联和德国的战争,因而他罔顾所有警告,误判德国的意图,最终选择了我们看到的决策。
不仅苏联如此,德国、日本、美国、意大利、英国的决策也是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做出的决策。
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因素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一个政治决策的制定,是在综合权衡以上各种主客观因素下做出的决定。各国的抉择都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不同的是,各国国情不同,这些因素发挥的作用也有程度上的不同。
在所有的因素中,我个人比较重视决策者的理智和情感这个因素,也可以理解为领导者个人品质。罗伯特鲁宾说:“决策者的品质,远比决策更重要。”在所有书中说到的这些领导人中,个人最欣赏罗斯福总统。在国会与民意都坚持孤立主义的形势下,罗斯福谨慎又周全地与他们周旋,想出租借法案援助英苏;并绕过“禁止征来的义务兵未经国会批准在西半球以外服役”的法律规定,让海军陆战队而不是陆军登陆占领冰岛护航……谨慎又果敢,细腻又博远,很让人佩服。也是因为他的这些品质,获得了美国人民的敬仰与爱戴。
三、10个决策间的相互关联
常规认知下,我们只知道二战的战争进程,却从未细究过各进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在《命运攸关的抉择》中,10个决策是互相联系、相互影响。这里重点选取一个片段: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入侵苏联,美国援引租借法案援助苏联,罗斯福虽无限接近战争边缘,但一再推迟直接参战,罗斯福甚至希望这种推迟可以更久。可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正式参战。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年12月11月希特勒向美国宣战。德国向美国宣战,战争成为真正的全球化冲突。希特勒想要找到解决犹太人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最后决定全面屠杀1100万犹太人,给人类留下了一个“种族屠杀”这样一个可怕的词汇……
10个决策从英国的决策开篇,按时间顺序推进,像“多米诺骨牌效应”般紧密相连,推动战争走向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模样。棋界有句话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着占先,全盘皆活。”如果斯大林理性判断,做好战争准备,战局在最初定不会狼狈不堪而让德军迅速挺进到莫斯科城下。虽然苏联最后反转胜利成为战胜国,可也为错误的决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罗斯福不贸然参与欧洲战争,但却综合权衡,做出援助英苏的决策。最后虽被日本拖进战争, 也仍是二战最大的赢家。斯蒂芬·P·罗宾斯教授说:“每一个决定都会收到来自之前决定的历史包袱。每一个现在的决定都将限制未来的决定。”国家政策的每一步,都要慎之又慎,理性抉择。
二战的硝烟早已远去,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这本书?
《命运攸关的抉择―1940到1941年间改变世界的十个决策》讲述的虽是二战期间的波诡云谲,可字里行间都揭示着国家决策的重要性。1962年苏联运送导弹到古巴,美国发现后,肯尼迪总统发表电视演说,态度强硬,战火一触即发。经过对峙与谈判,苏联最后撤走导弹,避免了核战争的爆发,这个决策维护了世界和平。
决策的重要性大至国家,小亦至个人。虽然个人决策与国家决策不在一个层级上,但一个人的人生如何走,或者走到哪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决定,这就是常说的“选择决定命运”。读史为鉴,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学会并能准确进行自我认知,不断打磨自己,提高决策能力,做一个高效的决策者,走好自己唯一的人生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