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牛子一天天长大,每当我看手机里他以前的视频时,都在感慨:孩子的成长真的是一瞬的事,往往都是在人反应过来之前,“嗖”地就过去了。而教养幼崽,却是漫长又艰巨的。


孩子出生前三个月后,甚至更早,妈妈们便开始操心。养儿就是一件常怀千岁忧的事。关注是否满足了婴儿的基本生理需求,便开始研究孩子的大动作发育:该不该让他早点趴啊,趴着多累啊,不趴影响以后的发育怎么办……诸如此类的,从来都是让猫抓过的线团。可见,养育孩子,第一个要考验的往往是父母,尤其是妈妈。
牛牛是个高需求宝宝,为此我和熊做出了许多努力。现在看来,一半情况下也是因为我们不能及时捕捉到他的需求信号。慢慢地才摸索出,他大哭无非饿了,尿布不舒服,想睡觉需要被哄了,无理取闹。而无理取闹占了百分之六十,这足以让白天和他单独相处的我处于无措到炸毛到投降到想办法再到炸毛的循环。

前三个月他舒舒服服地呆在妈妈温暖又不甘心的怀抱中,给妈妈上了一堂叫做《人类不能轻易承受之重》的课(又名:孩子是给有准备的人养的)。庆幸的是,偶尔被放下时,他很喜欢我买的绘本。他看的津津有味,我一遍一遍学猫叫学狗叫学猪叫,停下他还会抗议。
到牛牛大了一点,解决树袋熊属性后,虽然基本还是挂在我身上,他也会爬了。吃辅食之前,他每天在家的娱乐活动基本就是踢踢滴滴妈送的费雪健身架,啃啃小海马,以及看看绘本。下午我就带他下楼遛弯,等爸爸回家,一天基本也就结束了。
和所有的妈妈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同时,我和熊也有所有父母的通病:也会和其他孩子比较。熊隔三差五说,牛牛啊!谁谁三个月开始睡整觉了!牛牛啊!谁谁八个月会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了!牛牛照旧咧着嘴,露出三颗牙,不知是无所谓还是嘲笑他爸爸。

家附近有不少早教中心,美式的,日式的。锻炼手眼协调,运动发育,闪卡记忆……而上早教班俨然是一种风潮。我也曾矛盾过,是否需要带牛牛上早教课。不可否认的是,昂贵的早教课程有其自己的特色和优点。陪牛牛上了一节水育课后,十分钟的陆地课就让我累成狗。而牛牛在外的表现与在家里截然不同。面对新环境,他明显有些局促不安。直到半小时后,他才适应。而在宝宝游乐园内,他也需要我时刻陪着才放心选择最为安全的游乐方式:坐在小车里让我推。

我和熊都属于性格内敛的人,面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是不肯多说一句话。因此,我们多少希望牛牛能够开朗(不是在家的豪放型)。但考虑到我全职在家陪伴着牛牛(贫穷让牛牛不能上课,不怪我),所以还是用另外的方式。每天早起,我会放牛牛最爱的鹅妈妈童谣。这几首英文歌我经常会唱给他听,而刚开始适应安全座椅,只要放歌,牛牛就会安静下来。而且,他看着手舞足蹈的妈妈,听着我五音不全的调,会更加开心。下午给他放童谣,他听到小白兔,白又白,也会跟着呀呀呀。虽然这所谓的磨耳朵还存在很大的争议,就给牛牛当愉快的音乐听听还是很可以的。尤其可以欣赏妈妈的各种奇怪动作。

说到底,如果早教成为父母焦虑的安慰剂或者是竞赛的武器,那完全失去其存在的意义。我只时刻提醒自己能够做到高质量的陪伴。所有的教育方式,出自父母自己的认知方式和价值观。我也曾跟着各类育儿专家的步伐走,直到大j某d抄袭事件出来,我买了她的系列课后又退课,再从靠谱的科普作家处明白,如果育儿专家让你感到焦虑,那就不必关注。于是我取关了许多知名的妈妈,只留了两个专业育儿心理医生。我也会给牛牛买绘本,给他准备了书架,只是希望他和妈妈一样,能够从阅读这件事中获得愉悦。在他成长过程中,遇到无能为力的沮丧和无奈时,还有单纯的个人化阅读空间留给他自己。

我和朋友说,我们这一代的父母非常关注孩子的教育,这是好事。同时,也容易走向极端。育儿,从来不是单向的事情,更多的是对父母再一次对自我的教养。教育非易事,我们对孩子有期望,满怀美好希望他成为我们想象中的人。我们为此作出努力,而未来的路途会更长。适度灌溉,静待花开。

我能给他最好的教育,不仅是让他成为我希望他成为的人,更是成为他希望我成为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