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标题时,我正陪着女儿做数学。八岁的女儿,最近提出要做点应用题。于是帮她找了“袋鼠”数学竞赛。这个竞赛起源于法国,网上能找到英法两种文字的题目,正合适她目前沉浸式英语法语学习。最重要的是,它有低年级竞赛题。
加拿大的小学数学教育一直深受移民父母,尤其是来自中国印度的移民的诟病。如果不在家开开小灶,数学当真会成为孩子今后学业的绊脚石。
这已经是第三周了。三年级的孩子,前两周热身时给两份一二年级的试题,她连基本的读题都不会。字都认识,就是理解不了。好在我这当妈的,因为有老大的经验在前,也就多见不怪了。好吧,宝贝不着急,我们一起找找原因......
想当初,老大在六年级时,我们突然觉察到他连中国小学三四年级的数学题都不会,那个着急抓狂啊,夹着绝望,如万剑穿心。送回中国已经不可能也不现实,在本地,每次的学期反馈都是优秀。天知道学校是怎样评价的!当爹妈的,只有自己想办法了!
我从网上找到中文电子教材,从三四年级的教材开始一册册地磨。对,是细细地磨,细细地咀嚼,尽我所能,从中文切换到英文,每天教一点点。他做题,我坐边上备材料,并学习数学术语的英文表达。
期间送他去一家中国人办的课外补习班。那所学校离家一百多公里,每个周末一次,一次两节课。从他小学六年级直到高中毕业,六年间风雨无阻,从没间断。
补习学校的作业是亮点。学校的创办人是数学博士,选的题目精炼有效。我把他们的题目当成教材,要求儿子一题不落地做完,不但如此,一两个月后,怕他会遗忘,怕他还没真懂,我往往打印题目让他重做。
最初的一年多是最困难的时光。孩子读不懂题,畏难情绪参杂在每天的学习过程当中。发脾气甩膀子罢课是常有的事。我能做的,只有静静陪伴。“你做题,妈妈看着。有不懂的,我随时解答。”“学数学最开心的地方不是你会做了,而是你原先不会,通过尝试努力终于会了.....”“错了,又错了!你可以犯错,但你不可以重复同样的错!”......
类似的对话,几乎每天在重复;类似的挣扎,也常常发生。直到有一天,他仿佛突然开窍,顺顺利利完成一份卷子,两份卷子......终于,竞赛榜上有名;终于,不仅得奖,还名列全国前列,名字列于当年的荣誉榜......
获奖,荣誉,对孩子来说,是肯定,是激励。尤其是对着曾经挣扎的科目,终于能迎头赶上,喜悦不言而喻,自信也随之而来。时至今日,儿子仍坦言,数学不是他喜欢的科目,也不是他的强项。但他很高兴,在恰当的时间,爸爸妈妈帮着他跨过障碍。
我不由得想起我们曾有的冲突。十三四岁的年纪,个子在噌噌地长,心智明显跟不上。三点多放学回家,磨蹭到晚饭后还没完成少得可怜的任务。那阵子,因为工作,家务,孩子,我也是精疲力尽,忍不住天天数落。我们之间两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家无宁日啊。终于有一天,孩子负气之下,撂下一句“家长应该是帮助者!”(Parents are helpers!),离家出走。零下十几度,诺大的社区,到处是林子,到哪里去找?最后好在有惊无险,顺利找到。
从那以后,我便暗自反思:不能怪孩子情商不够,自己的唠叨抱怨指责,何尝不是拿着孩子出气。再忙再累,孩子需要帮助时,家长应该是他们最有力的助手!
孩子如果不会读题,帮他解释;如果注意力不集中,抽时间坐在边上督促;如果是偷懒,必须帮他规定每天必做的事(to do list),并天天检查。只有家长不放松,孩子才能养成好习惯。
记得儿子上高中时,有几次历史考试非常糟糕。平日研究性课题做得不错,但一到考试就晕头转向。这是加拿大中小学教学的特点。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整理写作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应试教育极少,要求死记硬背内容的几乎没有。于是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跟他商量:考试是考书本上的。你把必考的章节概要记住,然后合上书本说给我听怎么样?
“你又不懂加拿大历史”,儿子很是不屑。
“不要管我懂不懂。你能说得出,我就懂!” 我态度坚决。其实哪里懂啊。只是陪着他读的过程中,察颜观色,他叙说的过程当中若有半点迟疑犹豫支支吾吾,便多加追问。不怕他不仔细读!
可怜的孩子,从没经过这种训练。在我的半哄半劝之下终于顺从地做了,没料到考试中居然得了很高的分数!
孩子啊,爸爸妈妈从中国的应试教育中披荆斩棘走来,这个,实属雕虫小技啊!(内心阵阵得意的笑)
老大一步步稳稳走着,从少年到青年,从时时需要父母帮助的小屁孩到眼前成熟稳重的大学生,我们当父母的,也在帮助他的过程中一点点体会加拿大和中国中小学教育的不同之处,学习着,充实着自己。
非常庆幸他能及时告诉我,家长应该是帮助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