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伏梁之病》

《伏梁之病》

作者: 野之老 | 来源:发表于2022-05-19 11:42 被阅读0次

关于“伏梁”之病,经文记载如下:

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否?”岐伯曰:“病名曰伏梁。”也就是黄帝问道:有一种少腹满盛之病,上下左右皆有根蒂,此为何病?能够医治吗?岐伯回答说:此为伏梁病。

而关于此“伏梁”病的病因与治疗,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岐伯曰:“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膈侠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治。居脐上为逆,居脐下为从,勿动亟夺,论在刺法中。”

就是说,黄帝问岐伯,伏梁病因何而得?岐伯回答说:人体的少腹里存留大量的脓血,而因为这些脓血位于肠胃之外,所以这种伏梁病不易医治。医治时,医生不宜使劲按压病人的少腹,否则按压过重,病人就会死亡。黄帝又问为什么会这样?岐伯则回答说:人少腹之下是小腹及二阴,医者按摩患者少腹会使脓血下出;而少腹之上是人体胃脘部,故按摩少腹还会使脓血上迫胃脘,从而导致横膈与胃脘之间出现痈;而痈又是根深蒂固之病,所以很难医治。通常说来,此病发生在脐上的,一般都是逆证,而发生在脐下的则是顺证。所以医者临证万万不能急切地去按摩病人的少腹,以免使其少腹之病下夺。有关此病的医治方法,在《刺法》中有详细的阐述。

相关文章

  • 《伏梁之病》

    关于“伏梁”之病,经文记载如下: 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否?”岐伯曰:“病名曰伏梁。”...

  • 读《黄帝内经》素问 腹中论篇第四十 2——伏梁病的症状

    (原文) 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岐伯曰:病名曰伏梁。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岐伯曰:裹...

  • 脉24------缺少的可以在《濒湖脉决》中找,脉学书比较全面准

    二十四、牢脉 【体象歌】牢在沉分,大而弦实;浮中二候,了不可得。 【主病歌】牢主坚积。病在于内。左寸之牢,伏梁为病...

  • 《溺涩之病》

    关于溺涩之病,经文记载道:“帝曰:人有身体髀股胫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

  • 三伏灸

    三伏灸、灸透这四穴,祛除一身之疾!艾灸除百病 寒是万病之根,湿是万病之母,风是万病之首,火是万病之华。运用三伏天,...

  • 《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篇第二十五》

    【本章要点】 一、论述了妊娠九月而喑、息积、伏梁、疹筋、厥逆、头痛、脾瘅、胆瘅、癃病、胎病、肾风等病的病因、病机、...

  • 悟医道真(一千零五)

    “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岐伯曰:病名曰伏梁。” 黄帝曰:病有少腹胀盛,上下左右皆有痕...

  • 读《黄帝内经》素问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2——伏梁、疹筋、厥逆头

    (原文)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

  • 2015年及之前所作段子一览

    一、世说旧语 1.孟子见梁惠王,正逢王怒。孟子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庶人之怒,伏尸二人,血溅五步。士...

  • 辨温病脉症并治

    根据《伤寒·温病·时行》,温病分为伏气温病与时行温病。 一、伏气温病 温病有三:曰春温、曰秋温、曰冬温。 此皆发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伏梁之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vktp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