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花妈育儿分享
不要片面声讨,“渣男”也是受害者(二)——学校教育

不要片面声讨,“渣男”也是受害者(二)——学校教育

作者: 小花妈妈妈 | 来源:发表于2017-08-09 16:12 被阅读3次

    最近北京“地铁渣男”成了网络热点,各种人肉搜索该渣男的声讨此起彼伏,众人评论也是各持己见。有人绝对倒戈该渣男的龌龊言行,也有人认为当事两女咎由自取。各大媒体一如既往的秉承宣传热点引发社会反响的精神,将事态上升为家庭教育、学校教学、社会教育等问题,甚至挖出鲁迅等名家在几十年前提出的“看客”。明明本身是“渣男”的行为,最后成了社会问题,广大老百姓莫名躺枪。

    将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家庭阶段、学校阶段、社会阶段。上篇日记中我就“渣男”事件从家庭教育角度聊了自己看法,这一篇聊一聊学校教育对塑造一个人的影响。

    如果说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决定了根基,那学校教育则是让他茁壮成长的养料。社会上总有一些人把下一代的教育寄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孩子出现任何问题,矛头第一指向教师和学校。而我始终认为,学校教育是锦上添花的事情,而非雪中送炭。不要因为家庭教育不了把孩子送去学校,也不要因为父母管不住请老师严加管教。如果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就已经“烂根”了,教育的养料剂量越大,越会让他“死的更快”。

    学校教育始终是和家庭教育紧密连接、相辅相成的。孩子3岁进入幼儿园,并不代表家庭教育就此结束,而是进入了一个与学校结合的新阶段。孩子入小学、中学甚至大学,家庭教育都要配合学校教育,父母也要调整教育思路,如此,学校教育的养料才能产生“节节高”的喜人效果。

    第一,父母要明确:家庭教育是阶梯,而非接力棒。

    学校是孩子教育的第二个阶段,父母必须明确:家庭教育永远都是必需品。孩子开始学校教育之后,父母和家庭仍然是孩子的第一层阶梯,孩子每成长一次,跨上一层阶梯时,都要踩着最初的那层台阶。父母不要把家庭和自己的责任像传递接力棒一样,递出去了,自己就溜之大吉、得到解放了。

    父母把孩子送出去,目的应是给他的成长创造更为宽广的空间,让他在家庭以外的环境中成长。这个环境的质量取决于学校、老师、同班级的学生和其他诸多因素。但是这个环境的效果却是基于父母和家庭教育。各个家庭的父母和环境不相同,孩子的根基就不同,学校环境和老师素质一致,学生的成长表现也会大相径庭。想要孩子朝着既定目标成长和发展,家庭教育不能丢。父母应把学校教育融会贯通在家庭教育当中,配合学校实现教育初衷,达到教育目标。根据学校教育的方向和内容,调整家庭教育的着力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学校教育是孩子和家长发展的共同环境

    学校以及与其相关的外围环境,拓展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空间,同时也是开阔父母培养思维和家庭教育观念的新维度。

    一方面父母要帮助孩子适应新的环境,包括生理(吃喝拉撒等)以及心理(待人接物等)两方面。放大的环境中,父母的引导尤为重要。日常沟通中,父母表现出对学校、老师、同学极其父母的态度和评价,往往左右了孩子对周遭环境的感受。父母对此是赞赏和认同的,那么孩子的融入感就强,凡事都会从积极的方面出发;反之,父母是抵触和抱怨的,那么孩子的逆反心就重,凡事更多会从敌对面给予回应(北京地铁渣男的反应就时可能有这样的原因)。

    另一方面父母要学会适应新环境,充实家庭教育的内容。孩子在环境中正三观的同时,父母也要同步成长。学会借助学校提供的外围环境(其他家长和学生)吸收其他家长好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观察其他孩子好的言行和举止。把学校、老师和其他家长当成自己教育孩子的资源和新切入口,孩子跨上一层台阶的同时,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技巧也应当与之相配合。借鉴好的教育方式,要切忌盲目攀比和比较。注重孩子人格和品行的素养,而非某项培训效果。

    第三,巧用同龄环境的优势,让孩子的成长更自然

    “同龄”是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最美的环境。父母的期盼免不了附带着权威和命令,老师的要求免不了附带着规定和惩戒。同龄之间的相处,反倒是孩子最轻松、最自然的学习环境。孩子会在这样的环境中观察其他小朋友的言行举止,进行辨别和模仿。这种能力是内生的、自发的,是他对自己成长的一种渴望产生的思想上的反应,是主动行为。

    这种辨别和模仿依然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反复经历后获取的经验。家长平时要注意孩子新的行为和言语,对其越界的言行举止及时规劝。例如小宝有一天回来喝水的时候,把整只手伸到了水杯里,我问他缘由,他说幼儿园里有个小朋友就是这样喝水的。我于是告诉他“水应当直接喝到嘴巴里。把手伸到水里是洗手时候做的事情。小朋友这样是错的,他可能还没有学会用手端着杯子喝水,你要是能教教他,那该多好啊。”之后,小宝就改变了很多。

    避免孩子模仿不当的言行,同时要防止孩子把不当言行传给其他的孩子。例如小宝在读“圣诞老爸”的时候,学会了“该死的”这个词,有一段时间说什么都是“该死的”。孩子并不知道这是不好的词语,当然也不能因为这个词语而放弃这样一本好的绘本。我会这样引导小宝“‘该死的’是圣诞老爸抱怨时说的脏话,他不想干活而必须干活,心情不好所以这样说了;本来不想干活又遇上恶劣天气,心情更不好了,也这样说了。但是平时他可不这样说话,他也不对别人说这样的话,因为这样说太没礼貌了。”提前打了预防针,我从来没再外听见小宝说过这三个字。

    第四,学校教育有局限,家庭教育要跟上

    学校教育是大锅饭,而家庭教育是小灶。要想孩子成长的好,开小灶是捷径。孩子在学校学习的范围包括语言、品德、知识、艺术、音乐等诸多方面。学校有自己的侧重,为了能看到教育的结果,侧重知识、艺术等可衡量结果的能力的培养是必然。而忽视的品德等人格修养方面,就需要家庭补课。

    一个老师面对的是一个班,少则二三十个学生,他关注的是整体水平,即大部分人的水平,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到每一个小朋友在诸多方面的表现,尤其是像说了一句脏话之类的小事情。并不是老师放任不管,可能是他根本就没注意到。其他的孩子学会了,家长就会来质问老师,老师除了道歉又能怎么样。家长的反复质疑,老师的反复道歉,不但对孩子没有帮助,反倒成了一块绊脚石。孩子没有独立经历的机会,也没有学会独立判断的能力,父母保护的了一时,岂能保护一世?没有能力保护的时候,孩子的独立辨别能力又从何而来呢?

    所以说,学校教育不是家庭教育的替代,而只是延展。全然依赖学校教育,是父母的失职。老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道为先。但是当今社会,“授业解惑”早已成为评价一个老师能力的关键标准。所以,家庭教育在“传道”上必须补齐。

    第五,褒奖他人要有度,鼓励孩子更重要

    学校给父母创造了一个衡量孩子的标准,不论是在思想品德方面,还是在能力培养方面。学校的学霸为成为父母口中的谁谁谁;同班的文艺少年也会成为父母眼中的某某某。父母恨不得把那些人身上所有的闪光点摘下来,挂在自己孩子身上。可那是星星啊,看着美丽,却够不到。

    让孩子像某某学习没有错,但是要适度。过分的褒奖他人,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是父母不喜欢自己、觉得自己不够好,久而久之,既然无论如何都不如父母口中的某某好,干脆就自暴自弃,反其道而行之。父母要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避免拿别人的优势和孩子的劣势比较。每个孩子是独立的,也是独一无二的。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赞扬他,鼓励他,不盲目比较,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例如我看到一些好的行为,而又想让小宝学习的时候,我会这样说:“今天某某做完手工后,把桌子上和地上的纸屑都扔到了垃圾桶,还把别人掉的纸屑也一起清理了。妈妈特别惊讶,他跟谁学的呢?他不仅自己没给老师增加麻烦,还帮助老师减轻了一部分工作量呢。”而不是直接评价他这样做不好,或者说别人比他做的好。如此,不会伤到他的自尊,又给了他指引,之后如何做,就是他自己的事情了。

    父母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后依然要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利用学校环境和孩子共同成长。把学校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延伸,而不是替代,巧用学校提供的同龄环境引导和教育孩子,同时利用家庭教育弥补学校教育的短板,尊重和鼓励孩子,才能最终让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要片面声讨,“渣男”也是受害者(二)——学校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vlq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