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国宝会说话》剧本21-25集

作者: 郑盒盒 | 来源:发表于2023-04-15 16:08 被阅读0次

    第二十一集

    《莲鹤方壶—莲花怒放,仙鹤欲飞》

    再也没有谁比它更物如其名,一朵莲,一只鹤,组成了它的名字—莲鹤方壶。仙鹤展翅,溅起的水波,惊动了莲花绽放的花瓣,也惊动了千年时光的碧波,这是“青铜时代的绝唱”。

    莲鹤方壶是一件巨大的盛酒器,底座是两只侧首吐舌的怪兽,壶体四面还各有一只神兽,壶颈两侧装饰有龙形双耳。它已经数千年不曾盛酒,但依然盛满时光之酒的狂野,迷醉了此刻。

    莲鹤方壶很符合我们对商周青铜器的既有印象:狰狞恐怖,令人望而生畏。那时,青铜器是政治和权力的象征,主要用于祭祀,需要具有极大的视觉震慑力,于是,现实中具有攻击力的蛇、虎等,加上幻想中的翅膀、巨目,组合成当时流行的兽面纹、蟠螭纹。大睁着的兽目,彼此缠绕的无角龙,长有双角、双翼的怪兽,他们冲出了当时创作者最纯真直觉的幻想,就像模板一样,装饰在当时各类青铜器上,把青铜器“打扮”得恐怖吓人,以展示所有者的威严和地位。

    然而,就在这些怪兽和蟠螭之上,方壶的顶部向我们展示了另外一个世界,怒放的荷花中,站着一只欲飞的仙鹤。

    莲鹤方壶出土于郑公大墓。两千多年前的郑国在《诗经》中是一个自由的存在。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国风·郑风·山有扶苏》

    大片盛开的荷花间,姑娘与小伙含笑打趣,一切都是轻松而美好。也许,当时当地的这种气氛弥漫成为郑国之风,制造莲鹤方壶的工匠将荷花盛开在青铜器上,凝重得以盛开成一种轻盈。

    汉代以来,青铜器逐渐为铁器、漆器和瓷器所取代,但是中国人对莲、鹤的想象却不曾停止。“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进入了诗人们的诗行,成为品格的象征。飞翔于天地之间的鹤,飞进了神仙的传说,成为能沟通天地的仙鹤。

    而在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上,仿佛还处于萌芽时期,鹤还没有占据主体位置,普通人乍一看以为上面站了一只小鸟。

    一只小鸟,带来一片天空。将硕大壶体的重量感化为流动飞扬,与前朝肃穆、庄严的青铜器区别开来,流露出驱陈纳新的气象,新与旧在一个壶体中融合。这也昭示着,脱胎于老成持重的西周,经历大变革的东周正在开始一场盛放,它展翅欲飞,抬头仰望着此后两千年中国的天空。

    第二十二集

    《曾侯乙尊盘—复刻传奇》

    曾侯乙尊盘,既是失蜡法的标志作品,更是青铜工匠的图腾。在尊盘上,盘踞着上千只蜷曲的怪兽:蟠(pán)虺(huī),是蜷曲的小蛇,蟠(pán)螭(chī),是没有双角的龙。

    尊盘出土后,它的制作方法产生了巨大的争议。人们纷纷猜测,两千年前的工匠到底是用什么方法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的。

    直到一名工匠,经过二十年时间,用失蜡法成功铸造了一比一的复制品后,尊盘的制造之谜才最终揭开。这名工匠,就是曾经参与曾侯乙墓发掘的工作人员—黄金洲。

    “当时完全是凭兴趣吧,失蜡法没人做,我开始就顺着这,我说我来搞失蜡法,看是怎么样。这么多年,我现在已记不清了,真是(失败)有几十次。开始这不就是石膏嘛,它只能搞一个大概的几何形状。阴刻,刻成一个浮雕的,那样一个石膏模型,定型了才开始再研究这个蜡模。”

    从石膏到蜡模,这个过程虽然采用了硅胶这样的现代材料,但是制作原理与古人并没有本质区别。

    “所以我感觉到,这个失蜡法,我们老祖先,那智慧是太大了。我每次做的时候我就想,两千多年前,我现在用的工具都是什么电呐,什么烙铁啊,那都不一样。那个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真是非常艰难,我每次做以后我对我们老祖先,那真叫做佩服得崇拜得五体投地的,是那样的。”

    古代没有机床,无法直接在青铜上雕刻,只能采用中介物质—石蜡,石蜡柔软,可以雕刻复杂的花纹,这是失蜡法工艺的开始。

    蜡模雕刻完成,覆盖三层石英砂,反复持续两天,形成坚硬的外壳。随后,部件将进入火炉焚烧,进入失蜡法最关键的工序。

    这就是失蜡法名称的由来,蜡水流失,形成空腔,成为铜水的血管。工匠的巧思,随着看不见的脉络,在重力的作用下,缓缓遍布空腔。当铜水凝固,厚厚的外衣逐渐剥离,尊盘的一个部件也就宣告完成。

    一个小小的部件,即使是借助现代工具,也需要经过一个月的时间才能臻于完美。难以想象的是,那位制造尊盘的人,是以一种怎样的心境,怎样的意志,完成了一件如此复杂的作品,让两千年后的人们瞻仰、赞叹。

    第二十三集

    《越王勾践剑—胜者为王》

    “生命是一片战场,战士都渴望胜利,因为失败的代价,难以忍受......”

    在博物馆,有两把剑分别代表着胜利与失败。一把属于胜利者,越王勾践,另一把来自于他的一生之敌,吴王夫差。

    剑被誉为百刃之君,是因为它最适合一击刺杀,它不像长矛那样远离敌人,也不能像刀那样挥砍自如,更不会像棍棒那样殴打弱者。一名伟大的剑客,只有把剑深藏在怀中,隐忍等待,当足够靠近敌人的瞬间,突然出击,刺出那决定胜负的一剑。以小博大、不欺老幼、善于忍耐,这既是剑的品格,也是君子的信仰。

    在汉代画像石上,常常能看到剑客的形象。漆身吞炭的豫让孤胆英雄专诸.,一诺千金的季札,怒发冲冠的荆轲,视剑为生命的君子,从不在弱者面前耀武扬威。当利剑出鞘的一瞬,即使是万乘之主,也会惊慌失措。

    现在,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那段故事,吴越争霸。其实,夫差并不是天生的失败者,他的父亲被越王勾践杀死,复仇的执念让他发动了第一次吴越战争,在这次辉煌的胜利中,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一代越王匍匐在夫差的脚下,成为了一名马夫。三年的奴隶生涯,勾践让夫差彻底松懈,最终得到赦免。为了提醒自己不要懒惰,勾践睡在干草堆上,把苦胆悬在头顶,时时品尝。

    勾践的机会终于到来了,在吴王夫差陷入北方战争的时候,他突袭了吴国的都城,刺出了最致命的一剑。姑苏城下,夫差成了战败者,他乞求宽恕,但勾践没有给他选择的权利。

    胜利者可以尽情装饰自己的佩剑,那是属于王者的尊严。在这柄铜剑上,铸剑师采用了最上乘的材料,在没有实战价值的地方仔细打磨。剑身用锡金属熨烫出菱形花纹,剑柄镶嵌绿松石,底部的十一个同心圆整齐排列,让两千年后的数控技术都为之汗颜。

    越王勾践吞并了吴国,成为春秋时代的最后一位霸主。当他手握宝剑,登上诸侯会盟的王座,他知道所有的忍耐都是值得的。千军万马在高呼万岁,一生的死敌已成为冢中枯骨,作为天下最有权力的男人,他的佩剑当然要足够炫酷,才能震慑住蠢蠢欲动的诸侯们。

    第二十四集

    《错金银铜版兆域图——战国黑科技》

    这是一块遭受过火烧和压砸的铜版,两千三百年的光阴在它身上漫漶开斑驳的印迹,而金银镶嵌的线条依然规整。这是如今已知最古老的建筑平面设计图,设计了一位国王的陵园,王的名字叫cuo,他的国是战国时期的中山国。

    cuo的名姓并没有在史籍中出现过,这只方壶就是他的史册。中山国的文字类似小篆,记载着中山王cuo出兵燕国,参与平定动乱并取得胜利,甚至制作壶的材料都是来自这场战争的战利品。中山国的位置大致在今天河北省南部,处在两个强国的包夹下,疆域线上,步步皆兵。

    国王将理想的蓝图置于他的疆土,朝向南方营造一片中轴对称的宫殿式建筑。兆域图长九十六厘米,两步之距;宽四十八厘米,一步之遥。这是天下之外的脚步。图上标示王陵区域,陵上建筑,各宫室面积和平面形状,标有尺和步两种度量单位。尺标示的建筑严格遵照比例尺绘制,比值为一比五百。精准规划布局的空间思维方式在平面图上铺展开,视点置身高空,俯瞰大地辽阔。可惜兆域图的愿景未能实现,只建造完cuo和哀后墓,中山国便被覆灭,中山国不再有地面上的疆域,它藏在地下。两千三百年后cuo的名字和他众多的铜器、错金银器重新出现在世人眼前,展现的却是战国时期工程和机械技术。

    构造繁复的方案,两只公鹿两只母鹿四肢蜷起,内侧的凹槽正好嵌套环形底座。龙凤的双翼和身躯缠绕交错,四条龙修长的脖颈舒展向四个方向,龙头转接正方形案板边框。方案由多个构件组构而成,随时等候拆卸装箱带走。凶猛的虎咬噬柔弱的鹿,腰肢顺着用力的姿势扭向一侧,形成八十四度夹角,承托两扇屏风。活轴合页使屏风可以折叠收纳。这组帐篷的铜构件不仅拆装组合方便,而且转动它们可以快速简便地折叠帐篷。

    这是在多么飘摇的境遇中,与现实相拼搏的创造力。也许cuo身处战乱,戎马一生,才格外渴望一座井然有序的陵园,身后能在寝宫中获得祥和与安息。

    第二十五集

    《虎符—执于掌心间的千军万马》

    这只萌萌的铜老虎,安静地趴着。乍一看,并没有相隔千年距离感,但它身上的错金铭文和一条规整的中缝预示着它不凡的身份—兵符。

    虎符意味着军权,见符即见君。

    两千多年前,信陵君为得到它,不惜生命安危地铤而走险。秦军已经包围了赵国都城唇亡齿寒,赵国灭国,魏国也将危在旦夕。而魏王因为害怕秦国报复,已经数次拒绝了他增援赵国的请求。信陵君的艰难在于他要不要想办法盗走虎符,增援赵国。最终他还是这么做了,兵符即合、万马齐发。赵国因此得救,魏国也有了暂时的安全。虎符成为扭转国家生死存亡的拐点。

    现存于世的虎符只有三个。阳陵虎符、杜虎符和新郪虎符。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杜虎符是所有出土虎符中铭文最长的一件,40个错金篆书铭文,大意是,兵甲之符,右符在君王手中,左符在驻扎地的将军手中,调动军队时,君王都会派人持右符去驻地,与将军手中的左符符合,将军才能出兵。

    战国时代,战火频繁、军情紧急,稍有闪失就可能殃及城池。山高水远没有现代通讯手段,君主就是靠虎符传达军令,为了保密,虎符通常设计成小巧隐匿的造型,实现“账户”和“密码”的有效对接。

    虎符都由左右两半组成,君主和将军各执一半,左右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对应,符到则君到,只有同为一组的虎符合在一起,才能发兵。这就是“符合”一词的来历。

    古代朝廷传达命令的凭证除了“符”,还有“节”。

    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的鄂君启铜节,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交通免税凭证。相当于现在的交通运输通行证。铜节上的铭文记载了这是公元前323年,楚怀王发给儿子鄂君启的运输免税证件。铜节分舟节和车节两种,用时双方各持一半,节验证无讹才发生效力。

    后世随着勘验技术的发展,符节虽然渐渐成为历史的背影,却也并非踪迹全无,在后来的两千多年里,“符合”的校验逻辑,已经根植于人类活动的角角落落,守护着现代社会的秩序。

    ——THE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假如国宝会说话》剧本21-25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vlr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