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季康子鲁国在执政,家财比鲁国公还富有,冉求做了季康子的家宰以后,非但没有帮助季康子修身立德,反而帮他聚敛财富,在他的管理下,领地上的赋税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一倍。
孔子很生气,他对弟子们说:“冉求不再是我的徒弟了,你们刻意大张旗鼓地去抨击他。”
孟子说,由此观之,家君或国君不实行仁政,而家臣或朝臣却帮助他们聚敛财富,这样的士人都是孔子所唾弃的。何况为了争夺财富而穷兵黩武呢?为了掠夺土地发动战争,导致死伤遍野;为了争夺城池而发动战争,街巷到处尸体横陈,这就是所谓的“率土地而食人肉”,其罪行之严重连死刑都不足以惩戒。
率土地而食人肉,率,聚敛之义,也可以理解为以......为率,类似于英国的羊吃人运动,就是为了掠夺土地而不惜牺牲人们的生命。
孟子最后总结说,不能引导君主修身立德,却帮助他发动战争来掠夺土地的,是最严重的罪行,应该给与最严厉的刑罚;不能引导君主修身立德,以什么合纵连横的谋略来图谋霸权的,其罪行次之,也是很严重的罪行;不能引导君主修身立德,为了聚敛财富而开垦荒地,然后把土地分给百姓来增加税赋收入,也是有罪的,同样应该受到惩罚。
我们在阅读这一段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孟子说这些话的前提,是君主不实行仁政,而不是说战争、联盟、开荒这些措施的本身是有罪的。
孟子在第一章说:“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就是这个意思。
前面的章节,孟子从规矩引申到人伦,也就是从天道引申出人道,人道的根本是仁政,仁政的关键主体是君主,其基础则在于修身,修身的根本就是一个“诚”字。第十三章阐述君主之诚,第十四章讲述人臣之臣。本章是第十五章,告诉我们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真诚。
孟子说,一个人的内心是善是恶,只要看他的眼睛就行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心中有恶念,眼睛是藏不住的。胸中充满正气,则眼眸清澈明亮;心中有邪念,则眼眸昏暗沉浊。不但要听他说了什么,还要观察他的眼睛,眼神藏不住内心。
本章讲如何做到诚,也就是诚意的基本要求,或者说诚意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孟子说,心存恭敬之心,就不会轻慢他人;为人俭朴就不会一心想着侵夺他人。总是轻慢、侵夺他人的君主,最在乎的就是要求别人都要顺他的心,随他的意。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是恭俭之人呢?恭俭体现在平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怎么可能用一时的言语和表情来伪装的呢?
恭,不仅仅是表面的恭敬,形式上的谦逊,他的根本在于诚,即敬畏天道,心中有仁爱。俭,不是停留在嘴巴上,整天喊口号,更不是只用他来要求别人。一个真正恭俭的人,他没有奢望和贪欲,自然不会因轻慢他人、侵害他人的利益而失去民心。恭俭必须发自内心,并落实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搞形式主义是不行的。
【《孟子》简读之离娄篇00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