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这本《个体崛起》是因为朋友推荐,属于对作者一无所知、硬读的类型。一本微信公众号文章的合集,有主线没框架,适合碎片时间闲看,可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最近减肥,特别期望能忘食)。散落在书中字里行间,也确有些有趣的观点,但是,总隐隐感觉味道不对,可这笨嘴拙舌又一时不得要领,直到读到书中写反鸡汤的文字,才被一下点破了窗户纸。
“鸡汤文”这三个字现在已经沦落到可以骂街用的层次了,说谁文章写得不好,一句“只会写鸡汤文”就很有打人打脸的杀伤力。所以痛批鸡汤文就成为了各大公众号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活动。正如本书说道:鸡汤文是反智的春药,它照顾的是读者的情绪,而不是为读者解决问题。(大意,非原话)。看看,春药,绝对不是啥好东西。而我关注到的却是另外一个词——情绪。
语言与情绪自来就是对好朋友。想来最初的语言本身就是因表达情绪而生。你看作为语言雏形的各种动物叫喊,不都是喜怒哀乐情绪的表达吗?语言之所以有魅力,正在于它可以引起情绪的共鸣。而对这种共鸣的敏感,是群居动物写在基因里本能。所以文字抚慰、煽动、影响情绪,是件无可厚非的事情。其实除了被特别训练出来的学术性说理的文章,任何文字都会有情绪蕴含在其中,(现在论文里都开始求婚、煽情、感谢明星了,看来情绪侵染势力越来越大了!)并非鸡汤文所特有。远得不说,就拿标榜理性思考的《罗辑思维》来说,不照样被指责煽动恐慌,贩卖焦虑?
其实几乎所有的热点文字都是通过情绪共鸣来实现热传的,罗辑思维如此,微信公众号如此,这本《个体崛起》也是如此。人们就喜欢自己心里的想法被别人说出来的感觉。好比郭德纲郭大爷刚火的时候,大家最喜欢听他说电台、电视台不让播的段子,其实就是想让人把自己心里没骂的街给骂出来。这本书里也一样,无论是弱者思维,还是辞职创业,其实这样大道理早就埋在读者心底了,只是看你把它说出来,感觉就会爽,就会想转发,想点赞,想推荐。其实,也不过是另外一种春药。
当然,更高级的情绪影响不只是说出你想说没说的,还要引导你的情绪,让他的情绪变成你的情绪,从而实现情绪的病毒性传播。这就是扣给罗辑思维的那顶帽子:贩卖知识恐慌。毕竟罗辑思维的各种课程都很形而上,非生活必须品,所以没点情绪影响,也确实难成规模。
所以,无论是鸡汤文还是干货文、成长文,文字中都会用各种情绪来影响你,在这点上大家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来嘛,要获得你宝贵的注意力,不使点手段也体现不出你注意力的价值。但是煽动情绪后给不给干货,就是写篇文章的核心价值了。郭德纲讲话,闲白也是说书的一部分,但是光给闲白不给书听,那就别怪观众骂街了。同样,煽动情绪是文章的一部分,但是只煽风点火,不给解决方案,我就只能说你是鸡汤文,你全家都是鸡汤文了。
当然,做为读者,我们除了要求作者要给我们干货外,也要自己去思考。新闻界有句话,你所看到的,都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所以,看文章不能只看文字,别让别人牵了鼻子。
以上我也是情绪所至,信口雌黄,大家见笑勿怪咯!
《个体崛起》,五星满分,我给两星,碎片时段可以打发下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