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链接
二、思维导图
三、读后感
我曾经拆解过古典老师写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了读书的最高境界是读经典。
但是我依然感到困惑:对于普通小白而言,经典著作往往过于高大上,望而生畏;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作为铺垫,常常都是读过几行,就束之高阁。
那么多的二手解读书,真的就没有阅读的价值吗?
带着这样的困惑,我刷到了成甲老师的这篇文章,他把二者之间的关系取舍说得非常透彻,还用古典老师与他之间的互动举例说明,让我找到了新的方向。
套用成甲老师的话来说:选择哪种书,取决于自己的读书目的和读书能力!我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就选择相应类型的书!
如果是我已经熟悉的知识领域,对相关的知识图谱已经有了乐高模块,那么这时候就应该去找这个领域内的经典书和权威教材,给自己搭建出该领域的框架体系和结构模型,助自己画出清晰的“设计图纸”!
这时候的读书方法适用古典老师推荐的理论方法,具体做法可以参照上面的链接!
如果是我不熟悉的知识领域,或者说是刚刚接触的全新领域,成甲老师讲的方法会更实用:
在读经典著作之前,先去收集优质的二手解读书,给自己搭建起全程导航概览图,帮助自己理解新领域的系统结构。
比如:成甲老师说,学习方法可以先搭建知识树,把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或者知识点“挂到树上”积累起来,再画知识地图时就会水到渠成。
但自己整理的知识地图难免以偏概全,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吗?
成甲老师提供了具体思路:
有一个实用的“导览概览图”,那就是:阅读你所要研究领域的“研究综述”或者“思想发展史”。
因为,这样的内容几乎就是别人画好的知识树和梳理出来的知识地图,让我们把一个个具体知识点背后的相互关系串联起来。
这样的二手解读书不也等于“读经典”吗?一本高质量的评论性或者综合性的二手解读书,对我们快速切入一个领域或理解一个问题就显得特别重要。
上文提到的古典老师与成甲老师之间的互动就是最好的说明——把别人已经研究好的成果找来,直接学习借用,这样的感觉能不爽吗?
举个例子:阿德勒心理学比较深奥枯燥,直接读经典原著,肯定会半途而废!
但我可以选择读它的二手解读书——勇气两部曲《幸福的勇气》和《被讨厌的勇气》,对阿德勒心理学有个入门级别的了解,掌握其中的核心观点和框架结构,建立起自己的“全程导航图”。
而成甲老师对于解读经典著作也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说:
学习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人物面对困难的经历、思维过程、思考方法,远比具体的结论更加重要——学习思维方式比具体结论更重要。
读经典著作不如去读它背后的伟大人物,还原一下他们当时是如何面对挑战,如何解决问题的?
他们是如何形成自己的思想见解并践行完善的?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往往到今天也有借鉴意义。
比如: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罕见壮举,伟大意义永载史册!
可当时那么恶劣的生存环境下,红军是怎么奇迹般地由弱变强,发展壮大的?这是一个动态的、鲜活的历史进程,还原其背后的来龙去脉,对于今天疫情之下的企业生存和发展特别有借鉴意义。
……
经典著作不一定能读透,围绕它背后的伟大人物去查找大量背景资料来解读,却是我能做到的,了解伟大人物背后的故事和失败案例,找到他们的生平传记,还原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现在的网络这么发达,以前没办法解决的问题,只要轻轻一点击,就能OK了!
那么,这种方式什么时候用?怎么用?为何用?
我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只有当你自己需要时,才能领会其中的奥妙!
一如我现在的兴奋状态,因为我终于把自己的困惑写出来,也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