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翻了几页许又新教授的《心理治疗基础》,里面的一个内容契合了我最近心底里的暗流。
书里说,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当然,这里说的关系,是指心理治疗者和病人之间的关系。但我感觉对我们自身与周围人建立和谐的关系是一个道理),首要的要求是我们在交流中,内心要持有“非批评性态度”。他举了个例子。
病人抱怨说:我的母亲不理解我,也不关心我。”心理治疗者对于这样的抱怨,恰当的反应是:你的苦恼,我完全可以理解,因为我和你一样,也需要母亲的理解和关心。这话看似简单,其实含有深意。它把“抱怨”变成了“需要”,把消极的东西变成了积极的东西,并且可以争取到共同的语言,还可以进一步商讨并促使病人思考:我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究竟是怎么回事?如何才能使我的需要得到满足呢?
看到这里,我脑子里“啪”的炸了一下,因为我刚刚经历了某同事的抱怨,而当时的我只提供了倾听和安慰。
“我的领导不认可我,年终绩效考核给我的分数很低。我自己觉着干的已经很不错了,她还这样。”同事抱怨道。
如果是现在,我可以说:“你的苦恼,我完全可以理解,因为我和你一样,也需要领导的认可和支持。”
“是吧?你说她怎么就给我评这么低的分呢?你看我手头有哪些哪些活,我干的也都不错。”我猜想着同事的反应。
“对啊,这中间出现了什么问题吗?咱们可以找一找,解决掉”。我可以这样回答。
然后目标就能转到问题上了。
非批评性态度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其实,在心理治疗中要坚持这种态度极不容易,这是由于我们在家庭和日常生活中,亲人和朋友之间,批评是经常发生的,是极普遍的经验,也是极普遍的一种行为模式和反应模式。
先在纸上练个兵,让自己脑子里有这根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