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看完了《被讨厌的勇气》,内容主要还是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今年初看过《自卑与超越》,所以对于个体心理学还保留了一些印象,深知自己没有理解到位,但感觉很有意思。
这次通过青年和哲学家的对话,一步一步给我们解析,在满是烦恼的社会,过着不幸福生活的我们,应该怎样简单的获得幸福。
对于本书结尾的几句话非常喜欢,摘抄了下来:
人生是点的连续,而不是“线”。
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有没有必要,而且根本不可能。
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并且,暮然四顾时常常会惊觉:“已经来到这里了吗?”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聚焦“此时此刻”是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
人生没有普遍性的意义。但是,你可以赋予这样的人生以意义,而能够赋予你的人生以意义的只有你自己。
没必要与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会到达某一个地方。
人生是点的连续,而不是线,这句话感觉特别有意思,因为一直以来也正是我对人生思考的方式。
如果当做是线,好像人的一生必须步步都提心吊胆、小心谨慎,需要抱着不能走错一步的心态,因为错了终点会无法到达。如果中途出错很多人会觉得人生再也没有了希望。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正值高考中考讨论的高峰期,经常可以听到身边有人在说关于考试的话题,简书也有很多关于中、高考的文章。整体基调都是认同考试的重要性,认为这是考生一生中的非常重要节点,失败的后果很严重。
重视没什么不好,可是生活中比这个重要的多了去了。如果因为考试不好,而觉得人生失去了色彩,很不应该。真正需要担心的该是考生对自己人生的想法,是不是已经放弃了学习,失去前进动力,而不是此时考试的失败。
关乎成功的人,是否活在此时此刻?还是一直把当前的状态,看做是临时的生活,为了最终的目的而必须度过的阶段?急需逃离的阶段?
高考
高中时期的我,满脑子的叛逆心态,甚至高考前一个月果断的离开了学校,准备放弃学业,高考只是应付任务般去参加,自然非常失败。
记得那时有邻居问起考上几本院校,听到答案是三本后,直接冷冷的和我说:“要不复读,要不早点出去打工,三本有什么好读的,浪费钱,到时一样找不到工作。”
很多的人觉得三本这哪里是什么大学,不过是去浪费时间和精力,众所周知的事情,三本的毕业证书又贵又廉价。
当时的自己虽然不知道未来会是如何,也不理解学历对于自己人生的重要程度到底能有多大,但依然觉得这些话不听也罢。
我妈坚持让我继续读书,这是我那时觉得特别费解的事情,因为当初的叛逆就是因为爸妈重男轻女思想过于严重,生出反抗心态。
当时叛逆的自己,想不透,也就不想了,只要能离开家怎样都好,就这么踏上了继续读书的道路。
我没有在讲什么成功人生事迹,只是想说我自己从来不认为高考的失败就代表我人生的失败,即便当时没有继续读书,也不觉得自己是失败的。也许众人会觉得我脑袋里装的思想是无知可笑的,可这便是一直以来让我不气馁的立足点。
工作中,对于被问起毕业院校,我也会坦然回答,因为这只是我人生的一个过程,并不是污点。
可以说离开学校,我才真正开始学习,刚开始是觉得不为应付考试的学习才有意思。学习的目的很简单,想要了解自己的生活,想要了解这个世界。因为我的好奇心泛滥。后面发现考试其实也是学习的一种,领悟的有点晚,但是并不觉得有什么遗憾。
现在的我过得挺好,工作家庭都是幸福的,至少比很多人推测的好很多。我相信活在当下的自己,以后会更幸福。
顺便提下:我一个大学朋友,读研读博,现在已经是一本大学的老师。每个人属于独特的个体,所以成功也不可能会是千篇一律的呈现形式。
本书结尾关于人生的话题,自认为和自己想法有些类似,所以有感而发,但是关于本书或者更应该说对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还有很多没有想明白的观点,回头会更深入的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