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how to read a book》读书笔记(二)

《how to read a book》读书笔记(二)

作者: EdwardYule | 来源:发表于2018-08-27 12:23 被阅读0次

    how to read a book

    你在阅读时要提出问题来——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自己必须尝试去回答的问题。

    非常有道理。所以我提倡主题阅读也是这个原因。从读书中学习,但不知道自己能学到什么,跟为了解决某个困惑去读书,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带给你的成长是相对缓慢的。
    但这也很难说孰优孰劣。在看一些书的时候,你总是自然而然会有问题产生。哪种方法更好,我也不知道。这就好像,我们外出,是定好一个目的地去游玩,或者是走到哪里玩到哪里,随缘。两种都有各自的风景吧。
    虽然我总归是赞成有计划的出行的。


    做笔记

    做笔记的确是比较重要的。但这个习惯我一直没养成。希望以后能养成。但作者推荐的是纸质阅读,所以他的所谓做笔记也是在纸质书上的笔记。我更希望能养成电子笔记的习惯。环保、易保存、随时随地可编辑、易于分享。现在正尝试用MD写下。
    还有一点,手写笔记的速度太慢了。对于习惯了打字的我来说,受不了那么慢的输出速度。等我手写完,思维已经走得太远了。打字稍微能跟得上思维的速度。

    作者提出了问题,对于每本书都应该回答的问题。但这些问题我认为并不重要。书内容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想到了什么,我学到了什么。我认为这才是笔记的精髓。记住书的内容,无非就是让你在与他人交谈的时候能够多一点谈资,显得你很渊博。但这毫无作用。思想的深化才是实实在在的进步。

    作者提出了“结构笔记”“概念笔记”“辨证笔记”三种概念。我认为“结构笔记”是最不必要的。“概念笔记”在一些专业知识较强的书上会有一点作用。以及在一些人物关系复杂的小说里应该也有作用。这种笔记最好用思维导图形式展现。辨证笔记还没讲到,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其实这些人是没有看出这个艺术家所遵循的规则而已。

    我喜欢这个说法,有意思。人是寻求规律的生物。艺术家标榜的“无规则”本身也是一种规则。


    想到我的同事,阅读时一定要读出声来。我说你能安静点么?她说,不读出来她看不进去……


    这么说来,我好像比较偏好理论型的书。因为实用型的书读来多少觉得有点粗浅,不知其所以然。看来以后还是要平衡一点,多读点实用的书比较好。
    关于理论型与实用型的分类,我觉得还是不错的。
    不过这个分类不是绝对的。任何一本书,都会有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就算是说明书,也会有理论的成分在里面。

    实用之书偏见重重,而理论之术力求客观。但偏见不一定不好。因为这世上只有偏见。


    作者有一定的哲学素养。好的,我开始有点服气了。


    expository 论说性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提到的很多原则, 我早已经熟练运用。了解一本书是在讲什么的,这在我看来好像就是一个天经地义的问题。不了解这本书你就读它?怎么可能?


    第六章

    讲书的分类。其实我认为这是一个底蕴积累的问题。就像小学生,对他来说世界知识的分类无非就是数学语文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等,可是到了高中生,科学就可以分为物理化学生物,音乐可以分为古典流行hip-hop,到了大学,这种分类则更加仔细。对书籍的分类,实际上取决于你对这个世界认识的深化。不懂哲学的人,它就只知道马克思主义,而且还是政治化了的哲学。但稍微了解过哲学的人,就知道马克思主义不过是众多哲学的一个小小分支。


    看懂一本书,就能用简单的一句话把这本书的观点表达出来。

    对这个说法存疑。但可能具有借鉴意义。对一些简单的书,确实可以如此。但我不信你能把高等数学用一句话说明白。如果能,那么说明你要么说得跟没说一样,要么就是你根本没看懂。但对于《思维导图》这样的书,一句话说明白是没有困难的。

    用作者的说法,那我觉得还是有道理的。概述一本书,可以从“目的”“方法”入手。譬如《高数》,那么大概就可以说成,本书从极限的观念出发,以微积分为基础对数学做出新的阐述。

    不过,怎么说呢?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还是不懂。不懂的人,他依旧不懂极限,不懂微积分,不懂数学。

    感觉作者说的还是有道理的。我应该还是表达能力不够好。简述一本书,这是一种能力。就跟简述一个故事一样,讲故事的能力。而且,不要把简述当成书的真正注解,这也是非常重要的。简述必定是有所省略有所偏颇的。为了叙述的方便,就必然要遗漏一些东西。就好像我前几天才看到的“我思故我在”。这句话的确很简洁,然而这句话真正内涵确是被普遍误解的。


    感觉作者终于开始讲到干货了。


    关于《透视一本书》的《为一本书拟大纲》,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可能是用思维导图。结构清晰,一目了然,简单易行。换句话说,一本好书,值得你用思维导图做记录。

    不一定要跟着书的目录来给书划分结构。书最终是读到你自己脑袋里面的。要用你自己的思维体系来理解它。用你自己的方法来做结构,这样的知识才能融入到你的大脑中。

    那么,我这种方法呢?一边读一边写笔记。之后再整理,我觉得也挺好。因为记下来的都是有价值的东西。无价值的则抛弃。

    简单来讲,就是我还是缺乏做读书笔记的能力,以后要多锻炼。读书一定要做笔记。用电脑读书的话会比较方便做笔记。

    每本书都有自己的精神所在。这句话说的不错。任何一本书,都能体现出某种更高的思想。《进化论》的无神论思想,《人性论》的经验论思想,《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论思想。不过,这有价值吗?好像歪题了。


    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

    这个说得太好了!!!!特别是读哲学类书籍的时候,其实问题关键就在于我根本不知道作者是在讨论一个什么问题。他为什么会提到这个东西,他又为什么反驳这个东西。读书一定要带着问题去思考。而且,怎么去知道作者要问的问题呢?我想可能要从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从作者的时代背景。第二,作者的经历传记。如此,你才能了解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对什么感兴趣。他对什么东西困惑。读书,特别是有价值的书,其实是在跟作者对话。如果你一开始就对作者有所了解,那么你在跟他对话的时候自然就能更好地理解他。这么说来,无怪乎哲学导论书前面都有对作者生平的一段介绍了。

    以问题来理清文章的结构。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可能应该这么说吧。不同的书,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架构。论述性的书,以问题分;小说,以主线支线。其他分类还没想到。


    做个记录

    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或,找出一本书再谈些什么的四个规则:

    1. 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体作分类。
    2. 用最尖端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3. 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之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
    4. 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找出词义,在我看来就是明白作者的语言体系。就好比你读康德,你必须懂得什么叫“先验”。读笛卡尔,你必须明白什么叫“我思”,读数学,你必须明白各种基本概念,什么是整数函数有理数。


    你一定要利用上下文自己已经了解的所有字句,来推敲出你所不了解的那个字的意义。

    有道理。换句话讲,如果你把这本书里所有你能看懂的地方都看完了,想完了,你还是不能理解的话,那又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应该就去看别的书,查别的资料。


    把看书比喻成做拼图,其实也是有点意思的。我们知识的积累,说到底是语言词汇量的丰富,以及词汇注解的深刻,词汇间联系广泛。而语言即思维。知识的积累,实际上就是思维的深化。不过,思维模式好像又和思维不太一样。这一点我不是很懂。

    我们实际上就是在学校各种语言。数学语言,英语语言,中文语言,科学语言,编程语言。说到底,一切都是语言。一切都是思维。而研究思维的,就是哲学。所以说,哲学从远古的研究宇宙,到如今转为研究自身,研究思维,研究逻辑,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说实话,关于字的意义,这个问题我很早就开始关注了。这其实不仅仅是阅读上的一个问题,更是哲学上的一个问题。比如问,爱是什么?我是什么?人是什么?成功是什么?语言与哲学,确实是同一种东西。即使不是,也是非常相通,联系紧密的。

    作者的主旨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持,就只是在抒发个人想法罢了。

    没错。特别是国内一大票打着社会科学名号的书。从来没有数据支持,不懂得社会科学本质上也是科学,根本没有基本概率论的素养就出来忽悠人。然后还有一大堆人为这些书买单。近几年最火爆的就是《逻辑思维》这种傻逼书。足以见广大人民群众的愚昧。钱真好赚。被骗了还帮别人数钱说的就是这种。

    当然,我平时也很容易陷入这种误区。我平时的表达,其实很大程度也只是在表达情绪,而非客观的认识。也要自审。


    从相关文句的关联中,设法架构出一本书的基本论述。

    不错。其实读一本书,我们除了要知道作者他最终得出什么结论外,了解作者得出结论的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就好像数学,数学结论是有用的,但怎么证明出来的才是真正能代表你数学思维的地方。读哲学,仅仅知道作者是什么派别,支持什么观点,这只能算是入门。你得知道他为什么支持,这才能算是真正理解。至于有些书,观点说得乱七八糟,论述更是一塌糊涂的,那么这就是垃圾。

    文学类的书,情节发展重要吗?还是说是人物的细节描写更加重要?


    找关键词,接下来还要找关键句。有道理。以前确实没有试着如此“技术性”地去阅读一本书。

    他沟通的主要核心是他所下的肯定与否定的判断,以及他为什么会这么做的理由。

    也就是肯定句或否定句。


    突然感觉,这不就是以前初高中学校教给我们做的,阅读理解嘛……
    emmmmm~~~~
    所以说,以前学的东西还是有用的?可是我以前语文成绩很差啊~想到这一点,我突然有点反感这种“技术性”阅读了。不想重温以前做语文试卷时的那种感觉啊……把阅读的乐趣都剥夺了。


    “用你自己的话来说”,是测验你懂不懂一个句子的主旨的最佳方法。

    类比一下,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一本书,也是检验你有没有真正吸收这本书的一个好方法。换句话讲,能写好读书笔记,才能说明你真正把这本书读完了。这本书,其实也可以看成是教我们“如何写读书笔记”的教程。像我这篇读书笔记,就很混乱,想到啥就写啥。毫无章法。以后要慢慢改进。另外,也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写读书笔记。其实像我这样子的也挺好。质量一般的话,看一遍过后,写完一遍过后,也不用整理,就把自己当时的所思所想记下来就可以了。但如果是好书,就可以把写下来的这些材料进行再加工,对书再阅读,做分析。

    另外,复述的语言,一般与原著语言不同。绝不是相同的词句。


    主题阅读————就同一个主题,阅读好几本书。

    这种方法我赞同。我认为主题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本质的东西。为了读书而读书,我其实真的不喜欢。但是假如不这样做,读的书又会变得很少。没有一种强迫性的力量。可能读书会的作用,更多地还是利用这种强迫性的力量来让我们养成阅读的习惯才是最重要的。而书的内容,反而是其次的。


    “除了实际存在的事物,没有任何东西能发生作用。”

    这个句子,我认为也可以这样理解:只有实际存在的事物才能发生作用。也就是把句子原有的双重否定去掉。尽量使用简单的句子。

    关于句子的理解,我认为作者实际上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方法,用于判断你是否理解一个句子。这个方法其实我本人在无形之中经常使用而不自觉。那就是举例子。除了实际存在的事物,没有任何东西能发生作用。换言之,存在于想象中的东西是不能在现实中发生作用的。想象中的钱永远不会变成真正的钱,除非你去做出行动。

    也就是说,这里提出了两种理解方法。一是简化句子,而是举例子。而举一反三,则是一种更加天才的做法。在看到一个例子之后,能迅速理解它的本质,并举出同样的例子,这是天才的行为。


    作者把这种“技术性”的阅读成为“分析阅读”,看来还是很有道理的。值得借鉴吧。但技术终归是技术,绝不是根本。绝不要颠倒了主次。


    “口语主义”这个翻译略差。作者其实并不是想指这是一种真的主义,只是想表达一种,所有问题只要字句不差背下来就是理解,对这样做法的一种讽刺而已。这里感觉容易误导别人。不过,放出了英文原词,也还好。也许是真的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翻译。


    论述这个概念也是不错的。也就是同一主题,或者说同一个简单问题的讨论。从最简单的关键词,到关键句,到论述,最后到全书。是这样子的吗?


    看到后面,发现作者很喜欢举哲学的例子。语言分析。我喜欢。


    分析阅读。就是技术性地阅读。阅读的技巧。这部分技巧,是对那些你读起来稍微有点难度,但又不是特别难的书来的。太简单的书,杀鸡焉用宰牛刀。太难的书,不管用怎样的阅读技巧,你都读不懂。你需要去读较浅层次的书。就好像打游戏点前置技能一样


    我认为,作者接下来应该是要讲,要写读书心得了吧。


    我突然想到。读书,选什么书呢?就应该选比自己层次稍微高一点的书。不要鄙视别人读一些你觉得很垃圾的书。也不要觉得别人读一些很高级的书就很厉害。每个人的水平不一样,因此选择的书的水平也不同。


    没错。以作者的角度来说,我不应该一边看一边评论。但我认为我这样做的好处也是有的。这种读书笔记只是我阅读时思考的记录,并不是我最终的评价。而且我是一个对自己比较诚实的人。觉得作者写得不好废话连篇的,我会表示鄙视。但作者写得好的地方,我会真诚的表扬。正如在这本书中,前面我对作者很鄙视,甚至觉得它是在故弄玄虚。但现在我开始觉得作者是真的有水平了。这是一个阅读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记录下来也无妨。


    其实,作者的观点可不可以理解为。不懂就不要瞎逼逼。懂了也不要轻易瞎逼逼。


    看书不要囫囵吞枣。我想到这句话。


    看书要诚实。我觉得用这句话来概括作者这一章的观点可能是很恰当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还要礼貌。看书要诚实而礼貌。


    p144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how to read a book》读书笔记(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vvz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