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浩瀚,要学会有的放矢。
“输入”让你的精神世界不会干涸,思维能力不会停滞;“输出”让你得到回响,不会走入心灵的僻径。
今天翻看知乎,无意中看到一个问题:既然读了都会忘,那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
下面的高分答案不外乎“你读的书都会成为你”、“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这些我们都知道的看不见摸不着却又似乎正确的大道理。
没有找到能让我心服口服的答案,我就自己开始坐着思考,有了一份自己的答案,在这里记录下来。
我觉得,读书的意义对大多数人来讲可以概括成八个要点。没错,很多是吧?这是由书籍是内容承载物的属性决定的。不只是书,其他拥有同样属性的东西,对大多数人的意义也都是丰富的。当然,究其根本原因,又是因为“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决定的。对普通人来说,如果具备以下8个要点中的2点以上,读书于TA就是一件很值得去做、去坚持的事情了。
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第一个意义毫无疑问是娱乐性。就像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等其他活动一样,读书最基本简单最明了的意义就是有趣好玩。在读书的过程中,享受精神上的快乐和刺激。想想我们最初看武侠小说、爱情故事时候的畅快感觉,随着书中的情节思绪翻飞、心情激荡,如果看了一本很精彩书,甚至可以反复咀嚼自己的愉悦情绪,回味一整天。
但是,如今娱乐形式多种多样,层出不穷,无论是声光电等感官刺激手段的丰富性,还是获取的便利度,读书已经变得不会是我们想获取快乐情绪时的第一选择了。玩一局王者荣耀,不论是便利度还是情绪指数,都比读书的娱乐效果高得多。
第二个意义是获取信息和知识。这和上面第一点一样,在这个时代,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更高效便捷的手段太多了,简单信息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获取,稍微复杂一点或有一定壁垒的也可以通过分答、在行等付费形式获取。而通过慢慢读一本本书去获取,显然和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脱节了。不过由于人脑和计算机理解问题、分析问题、接收信息、处理信息的模式不同,通过读书去学习某一领域的知识虽然笨拙却十分有效,经得住考验,这也是目前大多数考试、考证的考前学习,仍然是主要通过读书这个形式来进行的原因。毕竟,我们还不能通过吞下记忆面包和在脑中输入代码来快速学习。
但是,在可预见的将来,学习工具、途径、形式的丰富性是肯定的,现在看这种趋势已经很明显了,如今火热的在线教育、知识付费领域都是例证。
所以,如果仅从娱乐价值、知识价值这两个意义上衡量,对大多数年轻人,传统的“读书”几乎是一种显而易见的不合时宜、濒临淘汰的行为习惯了。这也解释了为何从大众舆论上看,与读书相关的话题渐渐式微,纸媒、图书出版行业已死的声音不绝于耳,对比下红眼厮杀的互联网行业,至少我们已经默认了这些传统行业难以吸引人才、诞生未来之光。
第三个意义是解决问题。很多时候,人们去选择读一本书、读什么书,心中是带着一个问题或预设期待的。期待在所读之书中找到问题的答案,或者至少是获取到一些解答心中困惑的线索。
目前,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不多,要么通过掌握一定的方法去尝试解决、要么有钱、要么有人,这样看几乎和几个世纪以前区别都不大。毕竟,再精彩的电影、再好听的音乐也不可能让你自动学会写下个季度的市场推广方案、自动画出产品迭代原型图,但是一本《手把手教你写策划案》、《从零开始学做产品经理》就可以。从如何成为一个写作高手,到如何用大棚培育有机蔬菜,你都可以通过读书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可替代产品已经出来了,比如知乎、慕课,但是目前无论从质量上,还是丰富性上,都和图书还有很大很大的差距。因此,如果冲着一个明确的目标,要解决一个明确的问题,你的优先选择可以是读书。但问题能否被成功解决,也就是方法的有效性,就必须通过实践去检验了。
第四点是精神慰藉。通俗点说,就是读书就像你拥有了很多好朋友,他们永远忠诚、不离不弃。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你鼓励与支持,提供精神动力和情感安慰。而好书就像那些聪明睿智的朋友,和他们多交流绝对有益于身心健康。
但是说到精神慰藉,最理想的莫过于AI机器人,我做梦都想有一个星球大战里的BB8。低落时给你安慰、无聊时逗你笑、危险时保护你,最最重要的是,TA能跟你交流。
又是一个完败。不过也许读书的精神慰藉功能被机器人取代之后,人类整体的幸福感能得到一个提升吧,希望寂寞孤独的心灵能少一些。
第五点是打发时间。和所有形式的打发时间的行为一样,读书能在不知不觉间,让时间悄悄溜走。这种打发时间的行为都像是和时间做交易,时间会给你一个结果。泡茶会有一壶好茶,做饭会有一桌好菜,画画会有画作存留,读书会有知识和信息存在于你的大脑。也许,在某天它们会以谈资形式出现,也许会在关键时刻帮你个小忙,也许会让你会心一笑,但是这是随机的,难以预测。
何况,如今人人都感慨时间不够用,都在学时间管理,希望能最高效率的利用好自己的24小时,谁还敢轻易把自己的时间打发掉呢?这种无目的的奢侈,如同古人的风雅,想来也只有财务自由之人可以任性去做。
第六点是静心。这个意义对如今每天拼搏奋斗的的都市白领尤其有益,让躁动不安的心绪获得片刻宁静,获得深入的沉浸式体验,于身心皆有好处。和其他娱乐形式相比,这种沉浸式体验过后,人不会很疲惫,反而会更清醒。但前提是你要确保读的是“好书”,糟糕的书相信不仅不能静心,还会扰乱你的心智、破坏你的心情。不过这就又涉及到另一个大问题:什么书算是’好书“,普通人读书时该如何选择?因为话题庞大且和今日主题无关,这里就暂且放下不表,日后有机会再分享。
第七点是培养思考习惯。因为一本合格的书,一定是在逻辑上自洽的,而且有其特定的逻辑链条。比如一本探讨拖延症的书,开篇肯定会花一定的篇幅去描述拖延症的社会状况,再给出心理学上、社会学上、医学上的种种分析,最后告诉你建议的解决方法,并且在篇末给你鼓励。其中每一个部分又会分为若干小节,层层深入,抽丝剥茧,让人信服。
可以想见,如果读了一些这样的书,你看待问题就不会一团乱麻,对问题的理解也会有一定的深度。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种思考习惯最是难得,其中对逻辑性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要不老话怎么说”读书明理“,明的这个理就是看待问题的逻辑性。
如果一个人看问题有逻辑和深度,并且在生活中遇到事情都有思考的习惯,那至少被骗、花冤枉钱、不必要的情绪恐慌能减少很多吧。
第八点是思维练习。这一点也是分辨是你读了书,还是书把你读了的关键点。很多人认为读书无用,恰恰是因为他们读书的目的仅仅是把一本书看完了,因此读完不久就忘,这就更加力证了他们认为读书无用的观点。
这当然无可厚非,只是错过书籍这样一个优质、有趣又不昂贵的“思维练习”工具实在是可惜。
所谓思维练习,核心是“输入-输出”这个模式。选一本“好书”,花一定时间去阅读,过程中可能收获静心、愉悦等体验,get到一些信息和知识,琢磨一下这本书的写作逻辑、看问题的角度、文字修辞、阅读感受,提炼出书的核心观点、脉络,对你的生活的启思。然后把这些所有你得到的东西找一个平台或者出口输出。
一旦面临“输出”这个步骤,你瞬间就知道自己究竟消化吸收了多少,得到了多少养分。甚至于,会看到自己的局限和瓶颈。套用句俗话,就是“你会更加认识自己”。
最简单是写成文字发布在各种社交平台上,和同样喜欢读书的网友们分享。这会同时锻炼你的写作能力。
如果有条件,能定期和身边的亲朋好友分享,彼此讲述之后讨论,激发思维的火花,同时还会锻炼你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的感染力、交流能力。
如果能加入到线下的小型读书分享会那就更好了,通常这种组织会让书友们在一段时间内共读一本书,然后进行主题分享和探讨,这样不仅会更有效率,还会锻炼到自己当众演讲能力、肢体表达能力,身体控制能力、社交能力。不仅收获了知识和能力,也许还会收获志同道合的朋友。
“输入”让你的精神世界不会干涸,思维能力不会停滞;“输出”让你得到回响,不会走入心灵的僻径。
综上,就是我关于“今天,读书究竟有什么意义”这个话题的思考。其中第三(解决问题)、六(静心)、七(思考习惯)、八点(思维练习)是今时今日我还会选择读书的意义,基于这四点,我就会选择适合自己读的书籍,而不是盲目跟风。书海浩瀚,要学会有的放矢。
下一篇,我想谈谈自己对“好书”的理解,以及如何挑选自己要读的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