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不爱我”,这并非是一个真相,而是一种定义。
真相是什么?是一种感觉,感觉是真实的。“我妈不爱我”,这背后的感觉是什么,是“我没有感觉到妈妈的爱。”而不是“我妈不爱我。”
理解这里面的区别吗?前者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后者是直接下了判决书。
就好比隔着手套摸一杯开水,没有感觉到烫,就定义它是一杯冷水,这并不是真相。虽然摸到的温度是真实的。明白吗?
我爸拿刀追杀我一回,但是拼了命养我二十几年送上大学,我是要如何定义他对我爱还是不爱?
这种随便定义是非对错,都是幻觉。
所以要看到真相,就是脱掉手套去摸,而不是直接定义它是冷水。扔掉你裁判定义的大脑,顺着感觉去探索自己。
这点逻辑都不明白。头脑当然会说,我感觉不到我妈的爱,那她当然是不爱我咯!这就跟戴着手套摸热水是一个道理,逻辑有问题。
那么面对这样的痛苦,应该如何找到真相?顺着感觉去找。而不是拿着“我妈不爱我”的结论,把自己包裹成受害者,把心关起来。
“我感觉我妈不爱我”背后是什么?
“我好想得到妈妈的爱”。
“我好想得到妈妈的爱”背后是什么?
是“我没有爱。”
我没有爱,我才怪你。 实际上“我没有爱,我就怪你不给我,都是你不好。”这也是一个定义。为什么会有这个定义?你敢面对“我没有爱”吗?
你敢捡起来,就可以扔掉了。扔掉了不爱,你就有爱了啊。
头脑在中间主要起什么作用呢?拒绝体验痛苦的作用,要把痛苦投射出去。为什么人们不愿意刨?要用头脑做阻挠?你看每一层都是悲伤,而且越来越绝望。穿越它,需要面对真相的勇气。
第一层:“我感觉我妈不爱我。”
头脑下定义:“我妈就是不爱我。”直接阻断了深入感受。那么头脑就可以拿着这个结论去做自己任何痛苦的理由。我妈不爱我,我才这么可怜。走偏了以后,头脑带着身体一路狂奔,离真相越来越远。
第二层:“我很想要妈妈的爱。”体验这种感觉多难受啊,所以也要阻断,把痛苦投射出去。
头脑下定义:“你不能从一个没有爱的人身上取得爱,死心吧。”
这样又阻断了体验“渴望妈妈的爱”的痛苦感受。反而是内心一直抱着“我渴望妈妈的爱”的信念,出去到处找别的爱替代。
第三层:“我没有爱”。体验如此绝望的真相,很少有人能接受,在工作坊走到这一层的人都觉得非常绝望想死,但是有勇气体验,就能到达爱。
头脑下定义:“我没有爱,都怪妈妈不给我。”头脑为了避免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爱的人,所以在找理由,再次拒绝体验真相,阻断了到达爱的旅途。
这就是很多人没有爱的原因,因为他们不敢承认。所以才会拿各种“定义”阻挡真实的痛苦,逃避认识自己。
所有的定义, 都是一层壳,这层壳不属于自己,以为能保护自己,不过是让内心的哀嚎传到耳朵声音小一点。
“我妈爱不爱我”这个结论重要吗?重要的是什么?是自己的感受。如果不想要这个感受,那么就去探索这个感受背后的自己,去认识自己。而不是把自己钉死在“我妈不爱我”的实相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