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会让小孩上各种兴趣班,获得各种证书,但最近万维钢老师解读《范围:为什么通才能在专业化的世界中取胜》这一书,让我对这个观念有了点新的看法。
1、天才也需要刻意练习
我们都知道的郎朗在3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钢琴,可以说他的童年几乎都在练琴,后来郎朗的父亲为了更好监督他学习钢琴,便辞掉公安局的工作,带着郎朗来到北京求学。郎朗在音乐方面非常有天赋,但是他的父亲为了让郎朗进步的更快一些,每天都会严厉的督促郎朗练琴。 姚明也曾坦言,从9岁接触篮球开始,他一直接受着单调而艰苦的训练。泰格·伍兹也是“刻意练习”的招牌人物,我们都知道一万小时定律,想要成为高手,通常需要至少10年、或者一万小时的练习时间。根据统计, 精英运动员和“准精英”运动员15-18岁的时候每周投入的训练时间 对比来看,精英级运动员每周的训练时间达到14个小时,准精英运动员则只有 9 小时 ;等到 18 到 21 岁,这些准精英的训练时间更是降低到了6 小时,等于是放弃了。可以说:越是高水平的选手,刻意练习时间越长。
2、其实我们羡慕的是这样的成长
网球天王费德勒相信大家都有听说过,据说费德勒从小什么球都玩,只要是球他就喜欢。他妈妈是个业余的网球教练,但是不愿意教他打网球,因为他的击球动作很怪,他妈妈看了受不了。费德勒打网球比赛的时候,他爸爸宁可和旁边的人聊天也不看他。费德勒的父母完全没有把他当天才儿童定向培养。费德勒玩到十一二岁,才决定在足球和网球之间选择网球。教练看他打得好,想让他跳级跟高年级的孩子一组,但费德勒拒绝了 —— 理由是我打网球就是为了和朋友们在一起,我们打完球还能聊聊别的,我不能离开朋友……一直到十六岁,费德勒才开始真正的专业网球训练。结果是他成了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网球运动员,曾经连续237周排名世界第一,37岁了仍然在打球。
3、小时候应该给予更多的尝试
根据英国一个寄宿制音乐学校的研究表明,那些被判断为出类拔萃的学生,小时候一般会接触至少三种乐器,到后来才选定一种;而水平一般的学生,则是从小就选定了乐器。更有意思的是出类拔萃学生的平均家庭状况 —— 以对音乐的投入程度而论 —— 比一般水平的学生要低一些。 也就是说,那些那些特别懂行、从小就帮孩子选定了前程的家长,培养出来的反而不是出类拔萃的孩子。 正如《早教军备竞赛的科学结论》中的结论一样,强制性早教可能能赢起跑线,但是后劲不足。 爱泼斯坦还引用针对 2014 年夺取世界杯的德国队的一项统计研究,说其中很多球员都不是从少年开始就猛练,他们在十几岁的时候,训练时间跟业余球员差不多,有的一直到 20 岁才开始发力成为精英。 而且这个规律还不仅仅适用于体育和音乐。爱泼斯坦认为,费德勒成长的关键在于,他有一个“尝试期”。在正式选定训练项目之前,费德勒有好几年的时间尝试各种感兴趣的项目,训练并不需要有多严肃,关键是好玩。
4、玩出来的优势
生活中很多时候的故事都是这样:有两个孩子,A 和 B。A 的父母很早就给他安排了专门的训练,目标非常明确;B 有点三心二意,有时候练练这个有时候玩玩那个,并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A 的训练时间一直都比 B 长。 可是到了 15 岁这一年,两人都变了。B 选定了自己的方向,他开始有针对性地刻意练习,每周练 14 个小时都没问题。可是 A 的训练时间却开始减少了。此后 B 一路上行成了精英选手,A 则最终放弃了这条路。 也许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刻意练习都是个一点都不好玩的事情。只要练习内容和练习方法正确,剩下的就是比谁能坚持下来 —— 但往往是只有真正热爱这个项目、靠内部驱动的人能坚持下来。如果让小孩有一个尝试期,尽可能多尝试一些东西,等到他们心智成熟了再主动选择一个方向深入下去,这样的人才有内部驱动。 其次,尝试过很多项目,做过很多领域的小孩,可能他的思维水平会比别人强呢?
都说人生是场长跑,该玩的时候可以玩、多尝试,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长大才能有所突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