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结束了,我有点依依不舍,陈蕾老师的结束语中会请老师们结合今天的共读主题分享自己的教学故事、案例和想法并温柔的加上一句“期待下一讲与你相见”,我虽然没有成文的记录,但在脑袋里都会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并翻开下一讲共读文章阅读后学习下一讲,好像也成了某种心照不宣的约定和默契,时间也太快了吧,突然30讲就结束了,回想起来共读充满了价值。
我是一个只听过看过但没有实践过信息技术融合课的老师,很多人可能疑惑?你的课堂没有信息化,你这样会有收获会有感悟吗?我有很多收获很多感悟,而且我试图在我的传统课堂里尝试一些我能做到的小小改变。最重要的收获应该是理念先行,从教师中心向以生为本转变。
从第一次视频里听王博士讲座开始我经常是一知半解的状态,第二次能现场听的我生怕继续处于一知半解状态,买来了《数字时代的学与教》读起来,王博士说已经写得很通俗易懂,但对我这只纯菜鸟来说,我读起来经常云里雾里,经常就略过了许多精彩、实用的内容。还好有王博士好玩又有趣的讲座,还好有陈蕾老师用心的共读(共读前后又会再阅读文章,比第一次读理解深啦),让我有了思考和感悟,有了一个又一个小小的阶梯,不断的感受信息技术融合课堂的魅力。
陈蕾老师从六个模块来讲,有其内在逻辑顺序的,改变理念——技术优势——教学教法——数据决策——教学模式——未来之路。陈蕾老师对书进行了归类整理,呈现了新的样态,这是她读王博士书的深切感悟,而她把她的思考真诚的与大家分享,也帮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虽然后面的教学教法,精熟的数据决策可能我听起来还有些吃力,但对我而言,我的最大改变就是我知道要改变理念。
从大学读师范专业开始,我不停的听到:以生为本,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但它在我心里分量并没有很重,我甚至以为我的课堂还挺以生为本的,因为我挺理解学生,我的课堂氛围挺好的,(王博士说的误区之一“一问一答很互动”)其实我只是粗浅的理解了这句话。在这个学习修炼的过程中,两种课堂的对比给我带来了冲击,我感受到了生成性的课堂与预设性课堂的不同,没有信息技术无法全面准确的获取数据,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这是一个前提条件,当看到应用恰当的课堂时,大部分的学生在思考,学生的小组合作那么美好时,这个时候,我对信息技术融合课有了认同感,也就是陈蕾老师常常问的你相信吗?是的,我相信,我是在一次次学习中在一次次感受对比中一点点的相信,慢慢认同的。
尽管如此,倘若我开始尝试信息技术融合课,我一定就会以生为本了吗?我想一定不是的,我离生本课堂很遥远,只是我现在知道生本课堂是我要努力的方向,但抵达它,还很难很难,一定要不断的实践、刻意练习、反思,累积数据感,选择合适的教法学法,慢慢的形成教学模式,未来的路很长,但踏踏实实努力学习,小小的改变一定都是有价值的。
感谢共读,共读结束了,虽舍不得但还有加餐耶,也是惊喜啦!接下来就是我们自我思考的起点,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