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怀疑是哲学的开端。但怀疑往往需要付出“代价”,所以我们很少去主动怀疑,特别是牵涉到自身本来已存在的想法和行为时,比如我自己一直钟爱的读书、跑步和写点东西,我虽然也经过漫长的找寻过程才“发现”这三个兴趣,但自从确定这三个兴趣后,我好像都不曾怀疑这些兴趣对于我的合理性,我会从心底认定自己的性情正适合做“这三件事”,并且会时时给自己这方面的暗示,以至于自己和兴趣更加的“合二为一”。
但是,我也时常会有周国平先生的这种想法:“许多事情似乎是自己想做的,其实可能是受了外来的诱惑或逼迫去做的。”
我会是这样吗?比如刚才说的那些兴趣,是真的自己想做的,还是因为受了外界的影响——比如大家都说读书好、锻炼身体好,所以,我也开始读书,也开始去跑步?当我这样反问自己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没有立即给出肯定的答复,也就是说,其实我也承认自己的兴趣可能也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影响。
但是,细细想来,这好像也构不成自己对那些兴趣“不真心”的缘由,因为任何一个兴趣的形成都应该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是在这两种因素中,哪一种因素占的比例更大的问题。而如果说到比例问题,我的回答很明确,一定是主观因素占最大比例。也就是说,我选择一个兴趣,可能是因为别人的介绍,或是看到别人从那个兴趣里面受益,但是,如果自己一旦选择这个兴趣当成自己的终生兴趣,那么,最主要的原因一定是,这个兴趣符合自己的的性情,能不断地提升和改善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兴趣于我,我于兴趣,必须是“情投意合”,相得益彰的。
但是,我确实也有一种担忧,就是这些兴趣真的是“最”符合自己的兴趣吗?是不是还有一个或多个兴趣更适合自己,只是因为自己不曾知道它们的存在,或者说,他们就存在在自己周边,而自己先天地认为它们不适合自己或自己不适合它们,然后“失之交臂”?这种可能性在理论上是存在的,但是于我而言,好像在实际中并没有存在的空间。
因为当初选择兴趣时,是有很全面地筛选的,有一些比如吃喝玩乐的兴趣,一开始就排除掉了,即使是一些比较适合自己的兴趣,比如唱歌,自己也逐步地降低它的地位,因为相对于读书写东西,我觉得唱歌不能让自己心静和心生满足,其充其量就是一时兴起的愉悦感,又想到也许自己喜欢唱歌可能只是听了一些自己喜欢的歌而产生了唱的冲动,真的让自己去像每天坚持看书那样去学吉他学五线谱,自己真的能坚持吗?我好像并不能给出肯定的回答,那么,自己对于唱歌的所谓兴趣还不能称之为兴趣,但是真的彻底舍弃好像也过于“残忍”,那就把它变成生活中兴趣之外的兴趣吧,总之,自己还是如周国平先生那样有所担心:
“生命有限,我害怕把精力投错了地方,致使不再来得及做成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我现在便处在这样一种反省和犹豫之中。”
以上记于合肥2020年5月7日星期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