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四个部分,1.社会思维 2.社会影响 3.社会关系 4.应用社会心理学
1.社会心理学导论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就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互相关联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研究问题包含:社会思维、社会影响、社会关系。

思维、影响、关系,是原作者对心理学影响人类行为、社会发展因素的分析视角,可能是英翻中的关系,感觉这样分类有点奇怪,是我可能会用 思维——>态度——>真实关系,这样相对清晰一点?
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解人在 单独、群体环境下的心理特征,建立心理学认知框架,从而更好的了解自己,了解用户。

2.社会中的自我
自我概念,我是谁
我们世界的核心,是自我图式,即一个人如何认知当前、未来可能的自己。自我图式,会影响我们如何感知、会议和评价他人和自己。
我们生活中的大分部是围绕社会比较而成的,通过社会比较,我们评价别人愚笨,自己聪明,通过比较,确认自己贫穷或者富有。
文化会影响我们的自我图式,西方更强调个人主义,东方则更强调合作,
知觉到的自我控制
意志力储备是有限的,有意的自我控制,会消耗意志力。
自我效能,你在多大程度上感觉自己有能力做一些事。习得性无助,无法控制有害事件的发生,会让人抑郁,在未来发生类似事件的时候,消极抵抗。
自尊
心理学家的假设:我们的自我评价,是所有的自我图式+可能自我总和,如果我们把自己看做是有魅力的、强壮的、聪明的、并且命中注定会是富有的和被人爱的,我们就会有高自尊。根据这个假设,要使人对自己感觉更好,就要让他们感觉自己更有魅力、更强壮、更聪明。
基于品格、体魄建立的自尊,其实是帮助我们更好的融入这个社会、环境,当我们的自尊被伤害、被否定的时候,其实是一部分自我被环境否定,这种痛苦会驱使我们通过行动来发展自我,并在该方向或者其他方向,重新寻求社会的接纳和认同。
例,在一个家庭中,弟弟或者妹妹比较聪明,姐姐或哥哥的自尊心就经常受到挑战。
自我服务偏见
当我们加工和我们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一边轻易的为自己失败开拓,一边欣然接受成功的荣耀。
人类存在自我服务偏差可能有两个原因,1.记忆模式,人们更容易记着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别人做了什么 2.寻求自我验证,渴望验证自我概念。
自我展示
人类不仅以自我美化的方式来认识自己,也同样以收赞许的方式来向他人展示自己。那么,我们的“印象管理”策略是如何把我们引向虚假的谦虚或者自挫行为。
虚伪的谦虚,为了降低预期、让别人觉得自己谦虚而谦虚。
自我妨碍,因为害怕失败,而主动给自己设置障碍,给自己找理由逃避失败。
印象管理,自我服务偏见、虚伪的谦虚、自我妨碍,都揭示出个体十分在意自我形象。作为社会环境的中一部分,个人形象、他人的印象其实是个体的社会符号,维持良好的形象,更方便达成个人的诉求,比方说,权利心较重、依赖他人认同、依赖社会存在感。
当自我印象管理成为习惯后,可能会发展成一种生活方式,不断监控自己行为,收集他人反馈,校正自己的社会行为以达到社会赞许性效果。为了让自己的行为和环境合拍,他们可能赞许自己并不认同的观点。
自我展示并不是存在的最终目的,我们应该树立更有价值的目标,比方说完成一件事、锤炼自己某方面的能力、甚至要赚多少钱。
一味沉迷于获得别人的认同、获得存在感,只会让自己止步不前,印象管理,只能作为一种视角、一个建议,帮助我们融入这个社会。
3.社会信念与判断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归因因果关系:归因于个人还是情景
人们通常试图将个体的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性格原因),或者外部原因(人们所处的情景)。
为什么人类会犯归因错误?
当我们作为行为的执行者时,环境会支配我们的注意;当我们观察别人的行为时,行为载体的人会成为我们的注意。
我们怎么感知和回忆我们的社会生活
人类习惯依靠已知的信息,来推理、解释其他人或者事。
我们在尝试解释事物的过程中,会加入很多自己的推理,而又因为人类记忆、心理活动的特点,推理结果常常有失公允,所以对事物的解释,充满了各种偏颇。
我们怎样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蜥蜴脑)
我的分类
- 情绪,人类面对事物的第一反应,是百万年恶劣生存演化出的一种应激反应,面对惊吓要叫、面对威胁紧张、面对侵犯愤怒等等,情绪反应大于任何一种理性或者非理性的思考。
- 直觉,一个人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隐性记忆、知识体系,快速的决策行为。
我们的信念倾向于自我实现么
人们可能觉得,潜意识的敌意、观点,并不会影响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但人类底层的意识是混沌、模糊的,潜意识或许并不清晰,但已经能引导人类很多直觉行为,而日常行为中的80%以上都是直觉决策。
如此,保持一个公正、平和的心态,就很重要了。
4.行为和态度
什么是态度
态度界定为个体面对事情的反应方式,通常体现在个体的信念、感觉或者行为倾向中。
然而不是所有的态度都反应在行为上,当 1.影响态度的相关因素最小化时 2.态度与观察到的行为存在具体的相关时 3.态度非常强硬 态度能够直接指导行为。
在回访中,直接问一个用户"你觉得这个功能好不好?"他的回答大概率是好,因为在这种场景氛围下,回答好更简单。
那要怎么问呢?
问痛点、问行为习惯,这个痛点到底有多痛?他的性格是什么?他的行为习惯是什么?
当我推出的方案,能够真实解决痛点,并附和他的性格&习惯时候,结果自然顺利。
熟悉的场景下,态度辅助潜意识直觉做决策,陌生场景下,态度辅助理性思考,后者更容易体现个人真实态度。
行为如何决定态度
环境+场景>行为>态度。
社会角色影响了行为者的态度。
我们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解释为正确的。以此演化出,请求别人帮大忙前,先请他帮个无足轻重的小忙。
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
- 没人会想让自己看起来自相矛盾
- 自我内心的辩解,避免自己的认知不协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