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第一次读《看见》。看完后心里激动澎湃,感觉自己的脑袋被刷新了一次,注入了很多从前没有过的东西,那些我没了解过的人没了解过的事没思考过的东西,正在一点点地丰富我的精神世界,既让我感到收获的欣喜,也让我深感到自己所知的少得可怜。
《看见》是柴静所写的关于新闻中的一些事,既有她自己一路走过来的经历也记录了她曾采访过的人,曾在中国发生过的事,都在书中真实地显现出来。不矫情,用事实说话,同时也让我学会了多方面去思考问题。
1、
“双城事件调查到最后我们发现最大的迷,其实是孩子的内心世界,能不能打开它,可能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同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一周内连续五个孩子服毒自杀,其中一个没能抢救过来。试想如果没有用心去深入调查,也许就真的像其他媒体所猜测的,以为这几个孩子信什么邪教了。然后学校就各方面的掩饰,家长也只会觉得孩子给自己丢人现眼,而活下来的那几个孩子则继续保持沉默,没人能理解他们,包括大人们。
在十三四岁的年纪,你会为了你的朋友而去死吗?也许你觉得不可能,可这群孩子还真的是因为一个天真的誓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而选择相继自杀。我们都会觉得,这不可能,孩子嘛,说说闹闹开下玩笑的,不能当真。然而,孩子间的那种单纯且互有影响力的感情有时比我们这些大人们来得还要坚固。
孩子也是需要尊严的。因一场聚会而引起的流言而被其他同学取笑,成为导致十三岁的苗苗选择了自杀的主要原因,当然还有这几个孩子之间的情感纠葛。只是在屏幕上,没有说出来,因为担心观众的不理解和不舒服。所以,有时候,对于某些事,某些特殊原因,我们也只能知道真相的一半。
只希望,很多事情,我们能理智点,不要单纯地看表面,也许一层层深入了解后,真相会让你内心颤抖。
2、
“全世界都存在难以根除的家庭暴力,没有任何婚姻制度可以承诺给人幸福,但应该有制度使人可以避免极端的不幸。”
一个女人杀了男人,被判重罪:无期或死缓。也许你会觉得活该。
一个女人因为长期受到男人的家庭暴力最终杀了男人,被判重罪:无期或死缓。也许你还是觉得这是她罪有应得。你会觉得其实她可以反抗,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等来保护自己,不至于杀人。然而,在中国的很多贫困农村,反抗和法律似乎是一个没任何保障的词。
男人死了,女人被判重刑:无期,死缓。在法庭上,也无人在意她们曾承受过的家庭暴力。“有女犯曾在审讯时想说说自己这十几年怎样过的,然而被法官粗暴地打断了:听你拉家常呢?就说你杀人这一段。”
看着心酸溜溜的。
很多法官,也只看到她杀了人的结果,不理会过程。我们有时又何尝不是?
然而,我们都不是她们,不知她们所经历过的暴力伤害,更无法体会她们心灵上的无奈和痛苦。正如小豆说的“最怕的不是打,而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
3、
“在强大的机构面前人们往往除了服从别无选择,但是我不愿意。我要把他们拖上战场。我不一定能嬴,但我会让他们觉得痛。让他们害怕有十几二十个像我这样的人站出来,让他们因为害怕而迅速变地改变。”
你会为了不合理的五毛钱而选择打一场官司吗?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包括我在内。先不说要花费多少时间、精力和财力,就是有,也不愿意没事找事做。在这个年代,似乎我们更愿意乖乖地顺从这个社会,哪怕遇到很大的不公,心里嘟囔几句,埋怨几句,也就过去了。何况是小小的五毛钱呢?
然而有人选择了与之对抗,争取属于自己权利。这个人是郝劲松。
“因为在地铁使用了收费厕所,认为收这五毛钱不合理,所以把北京地铁告上了法庭。因为在火车餐车上买水没发票,于是起诉了铁道部和国家税务总局。……”
为自己的权利和正义伸张,郝劲松做到了,往后也会有人因为他而去勇敢地争取属于自己的东西。
4、
“每个人的处境不同,遭遇不同,所以想法不同,你怎么知道你的底线就一定是别人的底线呢?”
时间慢慢地在变,书中记录的很多新闻也早过了时效性,然而有些东西是人们不会那么轻易就忘记的。比如那一年的非典,那一年的唐山大地震,那一年的奥运会。
有些东西,仍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我们的看法,比如虐猫事件中,拍摄人只为了利益,踩猫人是因为长期的压抑得不到发泄,而提供播放网站的人,只是个恋足者……很多时候,换个角度想想,也许就不会一味无知地指责了。而我们最大的错误就是:“他攻击了动物,而我们攻击了他。而攻击的背后,是在发泄,发泄当时愤怒的感情。”
至于这次虐猫事件中,有人问: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道德底线。那到底什么才是道德的底线呢?每个人标准不同。
5、
最后,这是三年前看的书,现在重看了一次,感受并不比当年少。写下来,以后再重看,或许更有一番感觉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