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我今年我所读的书里有哪一本是值得给大家推荐和分享的,我想阿徳勒著作的这本《自卑与超越》应该是首选。
上周末当我再次读完《自卑与超越》时,我的脑海里一直回响着一个问题,人为什么会自卑?人又为什么需要超越?
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确切的讲,我无法将书中所给的答案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案例联系起来,我无法验证。直到我看到阿徳勒的生平,我才明白他的心理学理论的基点恰恰就是他自己,他缺憾与自卑的一生,他不断追求优越感的一生。
自卑感
“人无完人”,“没有哪里是天堂”,“天堂里照样有臭屁味”,这些都讲了一个道理,“人,生而不完美;世界,自创造以来就不完美”。
阿徳勒的一生也没有例外,他四岁才会走路,比正常的儿童晚了两年多,体弱多病,并且患有佝偻病,无法参与激烈的体育运动,这是他身体的缺陷;除此之外,他初中的时候数学成绩一直不好,被老师同学视为差等生,老师甚至建议他的父亲让他去做一名制鞋工人,幸运的是他父亲拒绝了这个建议。
基于他童年的这些经历,在他的个体心理学理论里,“自卑感”这一概念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他认为自卑感是人的行为的原始决定力量。在他眼中,世界和人生来就不是完整无缺,完美无暇的。有缺陷(包括身体缺陷和心理缺陷)就会产生自卑,而自卑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暴自弃,当然也能够激励一个人,使他奋发图强,追求优越感,追求卓越。人看待自己的方式,其实就是我看到自己缺陷的方式。
他甚至认为,正是人类的这种自卑感,才会推动人类不断进步,不断超越。
优越感
如果说自卑感是与生俱来的话,那么优越感就是对自卑感的一种补偿和平衡。
正如初中时候的阿徳勒,他数学成绩很差,他被老师和同学认为是差等生。但是这件事并没有让阿徳勒一蹶不振,反而让他更加努力学习,让他的数学成绩大大提高。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解决了一道连老师都无法解答的数学题,成为了班里的优等生。
阿徳勒在后来的经历中经常会提到此事,他引以为豪,追求优越感也成了他心理学理论的另外一个支点。
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一种内驱动力,就是要求自己优于别人,高人一等,出人头地的优越感。而胜于别人,征服别人都是这种追求优越的人格体现。
《自卑与超越》,与其说是阿徳勒对其心理学理论的最好总结,不如说是阿徳勒对其一生,其幼年,童年乃至其一生经历的反思。
这里有他对人生意义的追寻,有其对自己童年的记忆,有其家庭和学校对其思想的影响,以及其关于自己与社会,自己与世界,自己与宇宙的思考,他的爱情与婚姻。
记得去年回家,我给哥哥推荐这本书的时候,哥哥问了我一个问题:这本书讲了啥?
直到今天我才明白,人超越自我的原动力就是他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自卑。
人为什么自卑?
人又为什么需要超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