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泛产品经理)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泛产品经理)

作者: Default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19-07-13 13:59 被阅读0次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本书,相信大家都听过,也有不少人读过。但这本书的2.0版本,大家有了解过吗?最近花了十几个小时,读完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个人认为这本书相比之前的1.0版本,在内容的丰富度、深度与产品体系方面都有不少提升。在经历了7年互联网飞速发展之后,作者苏杰对于产品及产品相关的领域,都有很多认知升级,这些升级则沉淀到了这本2.0版本,接下来我试图用最少的篇幅,聚集这本书的精华,帮大家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这本书的干货,如果觉得不错,那就赶紧去阅读原书吧,你会很有收获!

一 大话产品经理

1 时代的变化

互联网带来的丰饶经济,让用户面对众多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仅仅是把东西做出来已经没什么用了,如何让大家选择你才是关键。创造力、洞察力和对客户的感知力渐渐成为核心要素,而这些就是产品经理需要掌握的核心技能。

2 学生思维与产品思维

一看到问题,马上就想答案,这是典型的“学生”思维,因为我们所受的学校训练,绝大多数都是针对“经过简化的问题”:有确定的目标、完备的信息,有刚刚学过的解法,有标准答案……而职场中,面对的问题通常目标不明、信息片面、闻所未闻。特别对产品经理而言,各种用户提的问题,一般都是经过扭曲、有欺骗性的,要怎么解决也没有标准答案。

面对问题,产品首先需要做的是收集信息,采集需求。(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要做?提出问题的人是谁?有哪些方案?此事发生频次是多少?)转变为产品经理式的思维后,可以获得两大好处:

第一,有了更多选择。也许一些更优的方案就在这个“更多”里。

第二,可做价值判断。对性价比的评估是产品经理的必修课。

各种方案无所谓好坏,只取决于是否适合对应的场景。

最后提一下“放弃”。这个在学生时代面对作业题、考试题时较少使用的解决方案,在产品工作中,反而成了最常用的方案——100个需求中,被放弃掉的往往是大多数。

面对问题时如何理解和做出基本应对,产品经理给出的答案是“先搞清问题,后选择方法”,而不是直接去设法解决。中国教育的不足,体现在封闭式的问题太多,而开放式的问题太少,这一弊病在做产品的过程中,正好可以得到纠正。

3 用户思维与产品思维

作为产品经理,日常工作中如果经常用“我觉得”、“我以为”、“我用过”这样的句式,意味着可能要犯错了,应该多去想用户是怎么想的,去了解真实的用户是怎么思考、使用和评价的。要做好产品经理,就必须摆脱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换句话说,即具备“同理心”。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用户和我们是不一样的,我们并不懂用户,但必须要有能力切换成用户视角来发现产品问题。

4 还有哪些性格特质是加分项

看到一个现象时,会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希望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

碰到的实际问题,往往没有完美的方案,只有去用心研究,才能够找到相对合理的方案。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对产品经理自己的提升。

热爱生活,好奇心。产品经理就要站在行业的潮头,如果你是一个畏惧改变、因循守旧的人,那建议重新考虑是否要入这行。只有对各种新鲜事物都了如指掌,才能发现先机。很多时候,机会的时间窗口只有不到三个月。具有“创新精神”,要勇于尝试和持续学习。

抗压,自我激励,情绪调节。强调一种“淡定”的心态。你会碰到很多烦心的事情,但要能受得起。并且保持积极顽强的战斗力。

潜力怎么判断?只有一条的话:激情,即意愿。对某个领域的激情是能看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其实不在乎你怎么想,而要看你做了什么。“做过什么”是指“输出”而不是“输入”。诸如看过什么书,平时逛什么网站等,都是输入,而写过一些言之有物的文章,做过一些哪怕很小的Demo,都算输出。再加一条的话,会不会学习,即能力。

二 产品关键词与分类

1 产品,是解决某个问题的东西

(1)某个:

任何一个产品都没法解决所有问题。特别是在产品早期,要有针对性地满足某些用户的某些需求,要有明确定位。大包大揽是产品成功以后的结果,不是一开始的做法。“某个”说的是定位,定位用来限定“有所为有所不为”。

大众市场已经相对成熟,很难再找到一个崭新的、可以满足所有人的产品,所以定位的意义更为明确,就是要在细分市场中找到机会,找到明确的切入点。

(2)问题(三个关键词):用户、需求、场景

用户:这个问题是谁的问题。

需求:问题的核心是什么。

场景:用户在什么情况,以及何时何地碰到这个问题。

2 产品分类维度

从产品与用户的关系角度,可分为3类:

单点产品(计算器是个典型的单点用户型产品。只要有一个用户使用,就能产生完整的用户价值。启动简单,但没法形成网络效应,用户转移成本很低。)

单边产品(电话是个典型的单边用户型产品,需要有一群人同时使用。只有一个人有电话是没有意义的,使用这个产品的用户越多,每个用户的价值越大,产品也就有了网络效应,可以像黑洞一样把用户都吸引过来。)

多边产品(多边用户型产品一般都是平台级产品,需要几群不同的人一起使用才能产生价值。最典型的就是知乎这个问答网站——由提问者、回答者、围观者构成三边,沉淀了很多内容和关系,任何一个类似的产品,就算在功能上完全抄袭,也很难把用户吸引过去。)

用户种类与关系越多,越难启动,壁垒也越高。

从用户需求角度,可分为6类:

工具——解决单点问题;

内容——价值观过滤器;

社交——彼此相互吸引;

交易——做生意卖东西;

平台——复杂的综合体(竞争优势,在于平台的各种用户角色在平台上的内容、关系等沉淀);

游戏——打造平行世界;

产品可以不断发展和转型,一种常见的发展路线:从一个小工具单点启动,快速获取用户,然后让这些用户彼此吸引,留下个人信息和用户关系,转社交,黏住他们;或者从内容转社交,建立互动探讨的机制;接着设法转交易,给他们卖一些符合调性的东西;继而引入各种合作方,成为平台……越往后想象空间越大。

三 产品概念:提出与筛选

1 产品概念的5个关键要素

核心用户:产品目标用户中最重要的用户是谁,表达为一个抽象的人群。(这是一个供给充足、市场细分、用户选择很多的时代,情愿选择让一部分人爱你爱得发疯,另一部分人恨你恨得要死,也不要让所有人都觉得你还OK,你是好人,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刚性需求:Ta们碰到最痛的痛点是什么(刚需要满足3个条件:真实、需求强烈、高频)。

典型场景:这些痛点最常出现在怎样的生活、工作情况下。(到底什么场景更典型?可以通过有没有“唤起点”来判断。在某种情景下、某时某刻,用户能想到,最好是能第一个想到你的产品。这个时刻就是产品的唤起点,很多产品根本没有“唤起点”,用户怎么想到用你?)

产品方案:用什么方案解决,用一个词、最多一句话概括你的解决方案。(你为了解决什么人的什么需求,做了什么东西?)

竞争优势:相对已有方案,有什么突出优势。(任何一个值得解决的问题,通常已经有很多解决方案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就不可以再做。但,再做的话要和现有的解决方案相比,是否创造了额外的价值?如果额外的价值大于转移成本,那么新的解决方案就能获胜。你的优势,会成为用户选择的理由)

以上五个要素,就是产品的“切入点”。

2 竞品分析的深层理解

拓展竞品的范畴:相似的产品 → 能满足同样需求的不同产品(从表层到深层需求)→ 所有消耗用户时间的产品。

相似产品的竞品分析,相对简单,瞄着和你做同样产品的人即可。这种分析的结果,往往也只能带来一些功能层面上的优化,不会对产品方向带来什么新思路。

所以,最竞品的认知需要升级。“用不同的产品功能解决同样的用户需求”,这叫“替代品”。竞品分析不应该单单停留在对“产品功能”的分析上,还可以去寻找你这个功能背后要满足的“用户需求”,能解决同样“用户需求”的其他解决方案,也是竞品。这种分析,会给产品带来新思路、新方向。

终极的竞争可以用这句话一言以蔽之:互联网/手机上的所有产品都是竞品,竞争的是用户仅有的那点时间。到了2016年,中国互联网用户已经超过7亿,没法再翻倍,每个用户的时间也几乎被占满,他们不再是无事可做,而是忙不过来。有人提出了“国民总时间”的概念,本来有人口红利,大家各自去占领增量市场,但如今,已经是在争夺用户仅有的注意力了,这个存量市场,必然是此消彼长。

所以你处于这样一个环境下,不妨去了解你的目标用户还在用什么产品、把时间精力给了谁,那么,不管那个产品和你的领域差距有多大,也可以算作广义竞品。而与广义竞品争夺用户时间,那真要看谁更懂人性了。

3 产品概念的筛选

先找几个人问问,把产品概念讲给他们听,看他们的反馈,是否觉得有用。如果不理解,不需要,那自己要好好重新想想。如果收到的是认可,接下来就要对产品概念做一些筛选,主要有以下维度:

内部因素-能力:公司的人、财、物是否匹配。

内部因素-意愿:和公司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是否相符。(这种有原生动力的人,才能够坚持,尤其是持续坚持)

外部因素-价值:宏观——天花板(想做的事情,扩大到一个行业,整体有多大?增速怎样?现在是高速增长期还是成熟期,甚至已经是衰退期?简单计算公式:潜在用户 × 单用户可挖掘价值 = 行业天花板。 如果一个事情的市场容量远达不到十亿美元,发展就比较困难。如果硬要做,你必须占据绝对大的市场份额,才能成长为一家大公司,而如果有一个千亿美元的市场,你就算处在第三、四名,也能活得很不错)

外部因素-价值:微观——身边人(“你自己需要这个产品么?”要做一个产品,最好自己就是典型用户,最好身边再有一群受这个问题困扰很深的人。只有这样,自己才能更加感同身受,找到的切入点才会更加准确)

外部因素-成本:价值高的事情不一定就要做,还要看成本与风险。宏观——大环境。微观——行业环境。

持续更新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泛产品经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wop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