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本书阅读完结,和好友聊了她孩子最近的教育情况,感悟很深。
以下的摘要是在平时的生活养育过程中,能区分现实和情绪,该多好。
爱从来都是点点滴滴地表现在生活中的。它不可能抽象的隐藏在我们的大脑中。你对孩子说“你怎么穿这件衣服啊?”孩子说“我喜欢”。你说“这件衣服不好看,不许穿,简直是小流氓的穿着”
这不是爱,这是更爱你自己。
你把对于流氓的定义在孩子身上,而忽略了看见孩子的需求。
你不想成为别人眼里的评判“这孩子怎么穿成这样,也不知道父母怎么教育的”这是你的内心剧情。
你不能用你的孩子服务于你的目的。
你看到丈夫不回来,就对孩子说:去,给你爸爸打电话,让他赶紧回来。
这不是爱,这是在利用孩子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人类有一个根本的愿望就是获得爱与被爱,关注与被关注,认同与被认同,自我价值感,尊重以及安全感。
今日与友人聊天,她对于孩子的教育是焦虑的。我在与她分享育儿阅读感悟时,联想到上次小朋友来我家玩之前,对她妈妈说的话“如果我去**家,她会好开心呀”
你看,孩子的逻辑好开心,我想,她在我这个个体身上,感受到了爱。
对于这个孩子,从几个月到现在,都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从以前的学校关系到现在的朋友关系转变,我与她家保持着良好的友谊,外出时见到合适的东西都会赠与孩子,在小区玩耍时也是由心陪伴孩子。真心喜欢她,每次她来我家时,她妈妈(也就是我的好友)会带着家长的角色,要求孩子不要碰这不要碰那,这是作为一个家长的角色,我会经常提醒她,我们把易摔的东西收起来就好,孩子可以跳沙发,孩子可以去碰我房间里的东西。
而她妈妈一直想让孩子在”乖巧、懂事、好好玩“的标签和范围内活动。
这样孩子是不自由的,在那样的要求下,孩子少了很多好奇心、少了很多探索欲。
我们能说这样是不对吗?
传统观念教育下,大家对于孩子好动好奇心,会说这个孩子太“费”了。
可这个词它一定是贬义词吗?
活泼背后是自由,是在规则条件下的生命底色。
妈妈把和幼儿园老师的对话截图发给我看,老师提到孩子很聪明,是呀,她能感受到我对她的爱并且逻辑清晰的对妈妈说,我很开心她能来我家。这个孩子是聪明且有同理心的。能灵性的看到我的情感表达,敏感的洞察。
幼儿园的老师对妈妈说,孩子聪明的同时不太听指令,容易乱跑,已经对她是“特殊对待”了,我不明白这个词的用意是什么,对话中妈妈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她不听话,你可以放心管教她,可以打她脚,我都没有意见。(打脚是老师“管教”孩子的一种手段)
我觉得这样的观点就是把教育这件事交给了老师,而这老师对于自身的教育理念中,有没有理解到真正的爱与自由是什么呢?在我们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希望她能看到将蒙台梭利的教育更深读一些,看看孙瑞雪在宁夏幼儿院的育儿观念。
如果我是孩子的妈妈,我会尝试区别事实与老师的情绪,(无论这个情绪是好的还是不好的) 在校我不能改变学校的教育模式,但做为妈妈,能做的是更多倾听孩子。
尝试在每天孩子上学前,对孩子表达“我爱你,孩子”。
每天回来后,给孩子一个拥抱,对他说“妈妈爱你”。
当我的孩子遇到麻烦时,一定要问一句关键的话“告诉妈妈为什么呢?”
这三句,是我在成为妈妈前要熟记下来的,别小看这三句话的力量。
它们让爱流动,给到教育真谛中的自由。
在这三句话的加持下,分别事实和情绪,再解决问题的同时不加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