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断舍离成为一个话题或者一个习惯用语随时随地都会出现的时候,没有人在看到这三个字的时候,不会说自己不懂这三个字的意思。
可当我细细读完《断舍离》中的一字一句,才恍悟,仅仅凭借三个字评价这本书所要传达的思想不仅一叶障目还很自负。这并不是一本简单的教我们如何丢东西的书,这是一本通过改变我们的行为来达到改变我们思考方式的书,让我们在新的思考方式的指引下,过上有品质的生活,让我们的人生也因此进入品质时代,通过对物品的取舍态度,来对待人生中的取舍,最终所得的便是“知行合一”。
在整理物品的过程中整理出不曾在意的潜意识
我们很多的行为,都是被我们所不知的潜意识支配着。比如逛超市我们会买回一些打折促销或者有赠品的并不立马需要的物品,比如同学朋友早几年前送的已然不会再穿的衣服鞋子饰品,比如男女朋友送的第一份已是损坏的礼物…
作者书中不止一次以水杯举例,回顾身边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是例子里的类型。我家里有从宜家买回的水杯,有妹妹送的几十块钱的水杯,也有自己种草买回来的杯子,当然,少不了七七八八的赠品杯子,他们都躺在橱柜里煎熬等待重见天日的时刻,而被我拿来日夜喝水的却是打着开发商LOGO的赠品,如果这个赠品杯子坏了,在没有阅读过断舍离的情况下,我大概会再选择一个最不喜欢的赠品出来继续使用,并用“好东西喜欢的东西要留在最后用”来自我麻痹。
大部分人都如此并一直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
现在想来,不过是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用赠品就很好,那些贵点的要留着以后用的杯子,是觉得当下的自己,还配不上那些好东西。就连每次使用这些赠品时,都要先挑不喜欢的用,真是一个大写的杯具。
而那些没有实用价值又因具有纪念意义被我们保存下来的物品,是我们沉浸过去的美好、害怕不可预知的未来的体现。
可怕的支配着我们一言一行的潜意识。
别让自己的行动拖了心灵的后腿
昨天看到一段话:人生路上,当你拼命往上爬的时候,总有几个狗日的,把你拼命的往下扯。。。
这段话是不是可以改成:人生路上,当我们的心灵拼命往上爬的时候,总被我们自个儿那狗日的行动,拼命的把我们往下拉。
所有问题的根源都是我的问题,是我们心中的执念的问题。丢掉那些旧衣服太可惜了,所以旧衣服一直占据着我们的衣柜;厨房里那些促销品和赠品,丢掉太浪费了,所以在等待着过期的那一天;书柜里那些还没拆封的书,处理掉太没爱了,所以书中知识一直在沉睡。
真的是这样吗?不是,东西用才有价值。占据我们空间的这些物品并没有被我们使用,又何来价值可言?
我们总想着要过有品质的生活,总希望自己拥有最好的一切,可我们的行为又在时时刻刻降低着生活的品质,硬生生的被我们自己带回来的物品拉到很low的水平。
看,我们的心灵努力的多困难。原本以为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到头来却发现,迈不开腿的时候,思想就算从南极跑到北极也不能让我们把南北极真走一趟。
而我们不舍得穿的衣服,存储在家里的高价物品,没被阅读的书本是不是更应该可惜呢?
再看看《断舍离》所要传达的这种用行动来升华心灵的理念,是用积极的行动来应对当下的焦虑,而所有问题的解决,需要的也是行动。
这几天里,衣柜再次被清理,只留下确定还会再穿的衣服,其余全部送去小区旧衣服回收站;扔掉之前的水杯和其余的赠品水杯;凡是打开的空间里看到不会再使用的东西都丢进纸箱再打包处理掉;取消微博微信里关注的没价值的人和公号…在这些行动中,好像每处理掉一件物品都在和过去某一刻的自己道别,丢掉曾经少不更事的自己,丢掉曾经莽撞的自己,丢掉曾经幼稚的自己,丢掉曾经戾气的自己…
有形的物品价值体现在使用过程中,同样,无形的知识更是要通过行动来体现价值,所以才要“行知合一”。断舍离,更多的是通过人与物品的关系,来处理好自己与过去、现在、未来的关系。
如山下英子在前言中所说:“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断舍离不是短时间内完成的,所以趁着现在开始,时刻进入断舍离的模式,趁早让断舍离的行动带来断舍离模式下的思想,让思想拉高心灵的追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