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系列2|天边有一颗星星|林清玄
01
小时候在农村长大,那时候的天还很蓝,夜晚依然星光闪烁,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可以在晚饭过后,满天星斗的时候,站在离家不远的草地上数星星,一颗,又一颗……有时候在想,那些闪闪的星星又在说些什么呢,也许在说着一些古老的语言吧。
那时候也是有幸看过几次流星的,有狮子座的,有大熊座的,还有其他座的,那时懵懂,根本不了解这些星座的,只是我们听广播,说有流星雨,就三五伙伴焦急的等待,看星光划过夜空,虽然闪耀仅在刹那,足以留住永恒。印象中最深的一次是在高中时候,那时住校,管的尚算严格,但是流星雨的那天,天气已经凉了很多,我们带着被子还有其他御寒的衣物,有的同学去了空旷的操场,我们则登上了天台,天真的冷啊,我们一个宿舍的伙伴,蜷缩在自己的被子中,眼巴巴的等待着流星,就在那么黑暗的清凉的夜晚,静静的等待流星雨,当然也没有失望,我们等到了流星雨,很多的,一闪一闪的划过夜空,就像烟火,不一样的烟火。
我们宿舍的几个只是傻傻的去看流星雨,有几个同学竟然邀请了和女同学一起去看,再后来就成为情侣,再后来就成爱人,成家生子,立业幸福,想来这就是一起去看流星雨了吧。
现在想来,有时候的记忆总是一闪而过,但总会留下一些永恒的记忆,就像天边的那一颗星星,尽管可能会消失,会坍缩,会变得无常,会变成流星,但道地还是在那里闪耀过得。
少年离家,漂泊在外,及至工作,远方的家似乎模糊了记忆,不再是那么清晰,也少了很多年少的乐趣,社会进步了,我们却再也回不到过去了,离了家乡,再也回不到记忆的故土,淡淡的乡愁萦绕在心间,挥之不去,幸好,从前有一颗星星,那星星一直亮到现在,我睁开心眼,就会看到那颗星星,幸好如此。
02
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预测自己的命运,而一切都在无常之中,得其一二似乎已是万分美好,不奢妄,不贪恋,不扭捏,不娇作,我们凡人呢,我们这些缺点不都是存在的吗,傅雷在翻译《约翰•克里斯多夫》的时候写到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想想,我们不可能都当英雄,但我们都要找到属于我们的星星,闪耀在黑暗的天空,即便陨落,那又如何。
言归正传,林清玄先生的这本《天边有一颗星星》是早几个星期读完的,一直没有写的原因是这本书大部分是演讲,而且大部分讲的是佛,对其中的一知半解,不知理解是否正确,故此迟迟未动笔,今日得闲,就将其中的若干部分记录析解,以资自娱。
在佛陀眼里世事无常,总有因果,一念起,一念灭,不论学佛还是佛家行事,总有根本,这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说的朴素一点就是“自净其意,利他和乐,慈悲智慧”,而真正的慈悲智慧是一切的缘起和基础,而真正的慈悲是弥足珍贵的。而当我们在面临生命的困境,挫折,打击时,才知道智慧和慈悲的重要,也只有在学佛方面有点心得,并且在生命里受到很多愚蠢的折磨和严重教训的时,才知道它不是一句空话,但是慈悲和智慧确实难以理解的,原因在于慈悲和智慧在表面上难以检查,在内心难以验证。所以我们终其一生也许都在践行这些笃定的慈悲和智慧。
一人的慈悲的基础在于他的柔软心,在一个有柔软心的人看来,世界上所存的每一件恶事,不应该由当事人来承担,而是整个社会要相对来承担责任,只有如此,真正的正义才可以抬头,全体的道德才有落脚的地方,人间净土才有实践的可能。所以要经常培养心的慈悲,因为佛陀常说,人命在呼吸之间,出息不还,即是后世。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价值判断,价值判断通常只是由习惯经验积累而来,当价值观全部操控在别人的手上,生活就会变得很悲哀,所以我们不过是要做自己而已。
在佛陀看来,如此证道,要抱着敬天畏地的态度去修行,相信净土就在眼前,当然我们要重视自己的缺憾,我们的缺憾到底是什么呢,就是业,业就是我们欠这个世界的债,他在佛教中分为三种,一是善业,二是恶业,三是无记业。简单的讲,善业就是我们做的好事,恶业就是伤害到众生的事,无记业就是我不伤害别人,别人也不伤害我的事。故此业报随凡众一生,那么我们该如何还清业报呢,达摩祖师讲还清业报有四种方式,一是报冤行,二是随缘行,三是无所求行,四是称法行。修行四中业报形式不随时间转移,一朝一夕都有深刻意义。
痛苦是佛的起源之一,因此在痛苦来临时又要如何做呢,首先我们认识在佛陀看来痛苦的来源,痛苦又称苦受,他来自四个方面,第一是恶业的果报,也就是因果报应。第二是因缘的变貌,也就是说所有的因缘的累积都有消散的一天,好姻缘消散时使我们痛苦,坏因缘升起时使我们痛苦,第三是无常的现象,也就是说我们无法经常保持喜乐平安的态度,所以生活会起伏不定,生命会生老病死,第四是来自心得烦恼,也就是自己所升起的烦恼。痛苦的类型在佛陀看来分为八种,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所求不得、烦恼积盛。而解脱痛苦的方法有六种,第一种是觉悟,觉悟到每个人都会面临到痛苦,面临痛苦是没有什么办法可想,除非自我解脱。第二个方法是守戒,在遭遇痛苦时要更加谨慎,更加戒律,因着戒心,才能使我们得到解脱,第三个方法是忏悔,人遇到痛苦会有两种反应,一是怨恨,一是愚痴。现在我们不要怨恨,也不要愚痴,而要回过头来忏悔和惭愧。第四个方法是祈求三宝的加持。第五个方法是忍辱,我们现在会遭遇到外境的痛苦,那是因为我们从前曾经使别人痛苦。我们会碰到内在的痛苦,那是因为从前我们的身口意不清净的造做而来的,所以要忍耐,忍辱,等待痛苦,渡过难关。第六种面对痛苦的方法是要有坚固的出离心。
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生命,所有的东西升起后都会灭去,痛苦既然在因缘法里面,便会生、住、异、灭。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不会消失得痛苦,如此想来,就令人较为乐观。
03
补充的知识为,佛法,有律、教、禅、密、净五宗。所谓律为佛身,佛法根本,严持净戒,以期三业清净,一性圆明,五蕴皆空,诸苦皆度耳。教即佛语,乃依教修观耳,离指见月,彻悟当人本具佛性,见性成佛耳。密以“陀罗尼”总持身口意三业而与佛陀不思议境界直下相应,转识成智,名为即身成佛。禅是佛心,净为诸宗之归。话虽如此,深得佛法心要,“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非相,直指人心”的,毕竟莫过禅宗。且从气氛论,除净土外,其它几宗都可归入禅。然从深入普罗大众,适应广大现代人之生活节奏和根基及社会环境的角度而论,又非净土念佛法门莫属了。当然禅净两宗,事相上似乎不同,究其本质却也是同一的。至于戒律和学教,则是任何修学佛法者都必须的。
药无贵贱,对症则灵。法无高下,当机则妙。佛陀示现人间,入世度生,为救疗众生疾苦而开示佛法真理,教导种种妙法良药。佛教导我们用四悉檀的原则---说法度众生的四种方法:世界悉檀,各各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佛法讲当机,要根据人、社会、时代环境的情况等,实事求是,因地因人因时制宜!药要救人,在乎是否对症、能否有效治病,而不在乎其它。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