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了《隋唐五代史》(李学勤、郭志坤主编细讲中国历史丛书之一,孙英刚著),对其中历史上真实的隋炀帝和李世民的描写很有感触。
本文所写,重在阐明作者的观点,本人非历史学人,对史实无从考证,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所读今人图书资料。
一
《隋唐五代史》中,作者本着客观、理性的态度,还原了真是的隋炀帝,我们从书本上甚至是八十年代以前的历史教科书上,所了解到的是一个奢侈、昏庸、沉迷女色、荒淫暴虐的末代昏君形象,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在有据可考的历史中,隋炀帝杨广并不昏庸,也正是他的不甘于昏庸,急于开拓隋朝疆域、稳定隋帝国的统治,实施了三伐高句丽、修建运河体系、修建东都洛阳等重大举措,给朝廷和国家带来了经济和政治的巨大压力,使得天下疲惫,国力衰微,这些举措并非错误,但是短时间内让朝廷上下难以应付,这种强烈的君主欲望,带来了亡国之祸!
阳光的皇后萧氏,也非有些史书所载,而是一个非常正面的形象,她从未呗隋炀帝所抛弃,此外,隋炀帝在文学、佛教等领域的造诣和贡献也颇深。
开凿京杭大运河,被描写为隋炀帝为了去江都游玩,而实际上绝非如此,其真实的目的是通过运河系统,江南北东西沟通起来,达到统一的目的,也为国家的物资尤其是粮运、以及征讨和防御,提供强有力的交通保障。
东都洛阳的营建,也是作为运河体系的枢纽工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迁都洛阳,在东周王城以东,汉魏故城以西18里处,新建洛阳城。唐朝时期洛阳的繁华,也是在隋炀帝的建设基础之上。
以上迁都洛阳、三伐高句丽、修建运河体系等,也是在隋炀帝的父亲,隋文帝就曾有的想法和计划,甚至唐朝唐太宗也从帝国利益角度完成了上述重要举措。尤其是运河体系,泽被后世,直到今天!
二
隋唐时代,还有一个被磨灭了历史功绩的人,他就是唐太宗的父亲,大唐帝国的创始人,唐高祖李渊。
李渊开创了李唐朝代,奉为唐高祖,但官方史书也将其描述为一个非常平庸的人,而将李唐建立的功劳大部分都归于李世民名下,后世的一些戏剧等文学作品,也极尽赞美之词,把唐太宗李世民描写的非常完美。
所幸的是,唐高祖的幕僚温大雅的一本私人日记《大唐创业起居注》幸存了下来,对李唐建立中李渊自己带兵攻占了随度大兴城做了详尽的记录。《大唐创业起居注》中的李渊是一位勇敢的领袖,刚烈的对手和足智多谋的战略家,而《起居注》中李世民并无特别优异的表现,甚至还不如李建成和李元吉。
唐高祖的形象淹没在了儿子李世民的光辉里,唐太宗李世民被认为是明君的代表,甚至与李世民争夺皇位的李元吉和李建成也被描写为嫉贤妒能、道德败坏的平庸之辈,甚至官方史书还暗示他们与自己父亲的嫔妃有不正当的关系,而事实上倒是李世民更加恶劣。
三
那么问题来了,是谁黑了隋炀帝和唐高祖?
这要从史书说起,隋炀帝和唐高祖的历史形象,主要来自于《隋书》。唐太宗执政之后,经常谈论隋朝灭亡的教训,明确提出“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的看法。汲取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就成了修隋史的指导思想。一直以来,弘扬秉笔直书的优良史学传统,品评人物较少阿附隐讳,成了《隋书》的特点而被后世史家称道。主编魏征也以刚正不阿之形象而出现在后人眼中,说他主持编写的纪传,较少曲笔,不为尊者讳。如隋文帝之“刻薄”专断,“不悦诗书”,“暗于大道”,隋炀帝矫情饰貌,“锄诛骨肉,屠剿忠良”等情况,都照实写来,了无隐讳。
但,了解真实情况,还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魏征的生平,他的为官之经历;二是史书编写过程中,唐太宗的干预,违背了史书编写的根本原则;三是编写隋书的原则“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只注重历史教训,而缺乏深层次的剖析,更丢失了历史人物的正面事迹。
首先看一下魏征的经历,了解下魏征其人。魏征(580-643)字玄成,河北邢台市人。因从小失去父母,家境贫寒,曾出家当过道士。本是李唐的降将,唐武德二年(619年)九月,窦建德率军攻打相州,魏征及李神通、李勣都被俘虏。窦建德用魏征为起居舍人。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率军攻打王世充,窦建德率军来支援王世充。五月,李世民击败窦建德,并将其生擒。魏征得以再次入唐。太子李建成用魏征为太子洗马,礼遇甚厚。武德五年(622年),刘黑闼勾结突厥寇犯山东。魏征见李建成虽然是嫡长子,但是功绩不如李世民,于是建议李建成去请战立功。李建成听从魏征的建议,擒斩刘黑闼,平定山东。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将李建成、李元吉等诛杀。李世民听说魏征以前经常劝谏李建成把李世民安排到别的地方去,李世民派人把魏征带问道:“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征回答说:“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去做,就没有今日之祸了。”李世民见魏征说话直爽,没有丝毫隐瞒,于是赦免魏征,并用魏征为詹事主簿。
以上看出,李世民与魏征之间是有很深的纠葛的,由于魏征早年为道士,熟谙纵横之术,总能在危险之境化险为夷。李世民即位之初不杀魏征,是魏征用了“忠臣良臣”之说(“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使李世民陷入二难选择,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但保全了性命的魏征知道,李世民并非是个心怀宽广的明君(魏征死后,李世民对魏征刨碑鞭尸,也说明了这点),他必须做点事情,准确的说做点与李世民的交易,这就是在主持编修《隋书》中,对李世民极力赞美,不惜违背事实,篡改历史,塑造了李世民这个旷世明君的形象!在对李世民极力赞美的同时,极力丑化隋炀帝,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然,也有学者从魏征幼年时正处隋朝末年,父母双亡,流离失所,被迫为道,生活艰难这一点解释,也是不无道理的。
第二,《隋书》作为二十四史中的首部官修史书(之前的《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均为私修史书),作者皆位饱学之士,功底较深,史学价值较高,但是,作为首部官修史书,受到朝廷指令,奉旨作史,其客观性和真实性是大打折扣的!而且,编修中,李世民数次索要书稿“过目”也是有记载的,这种严重违背史书编写原则的史书,其可信度一定要大打折扣的。李世民要求“秉笔直书”,实际上也可以理解成一种暗示!
第三,李世民明确提出“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的看法。汲取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就成了修隋史的指导思想。这种“以史为鉴”的要求,也使《隋书》的编写中,对唐朝之前朝功绩很少着墨,而重在历史教训的总结了。对隋炀帝的功绩视而不见,也就不难理解了。
所以,历史上的隋炀帝如何,唐高祖如何,其实就是李世民和魏征一起编造的大谎言罢了,包括唐太宗和魏征他们自己。历史终究不能被掩盖,谎言终究会被揭穿,撒谎的人终究不会有好下场,譬如被鞭尸的魏征!
更多作者原创文章请关注公众号
是谁黑了隋炀帝?---读《隋唐五代史》有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