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我刚开始工作,那时候中华传统文化课在市里才刚刚开始推广。学校接到通知,有一个关于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比赛,当时学校没有一个老师对此课程有经验,没有老师去看过观摩课,可谓是一无所知。可能是因为初生牛犊不怕虎,那么不自信的我不知道是什么勇气竟然去跟教学主任说我要参加比赛。意料之中,学校没有老师愿意报名,看到我可以主动承担报名,教学主任十分喜悦。就这样,我就参加了。当时,学校的老师来听我的课,因为都是一知半解,也没有太多指导性意见,只是单纯从课的基本思路来看,我的教学设计和上课状态是没有问题。好不容易到了比赛那天,这是我第一次正式参加比赛,那天很早就起来温故教学流程,十分紧张。所幸最后,我流畅地上完了,不算太差。但是当时却暴露很多问题,正是因为自己的不懂。我以为从此以后,传统文化课程应该与我太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了。
2019年,学校有一个名额可以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徐健顺教授关于吟诵的讲座,为期一周。学校第一个就想到了我,推荐了我去。虽然调课十分麻烦,但是可以出去学习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呀。在初级吟诵培训班中,让我大开眼界,懂了许多吟诵方面的知识,也看到了自己如井底之蛙般的浅薄。随后,我以此为契机,把我学校的部分知识,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学生感到新奇,吟诵的方法读诗歌也朗朗上口。
2021年上半年,学校接受了一个任务——市教研室需要过来听课(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科学、信息、劳动技术、中华传统文化、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是的,我又被安排了上教研课的任务。可是近几年,我并没有任何上传统文化课程经验而感到忐忑不安。每天思考、备课、推翻之前的各种想法,初步教学详案和各种想法不知不觉已经达到了将近一万字的素材!虽然那时候每晚都十一点多十二点多睡觉,但是我并不觉得困。要知道,我是一个特别嗜睡的人,到点一点要入睡,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学会了——熬夜。
上教研课那天,我也是十分忐忑,因为我真的不知道中华传统文化课是这样上的吗?有许多自我怀疑的想法。
但是一上讲台,我告诉自己,别管了,按照自己想法上吧。
一节课下来,我竟然流畅地上完了,学生无比认真,状态十分精神。随后,就到了教研评课交流环节,没想到教研员第一句话就是称赞:“课上得很好,我没想到可以上得这么好.......”
我当时听到后,悬着的心终于沉了下来。想起自己最近的备课的各种辛酸,顿时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教研员的这句话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
当时大家对传统文化课程的困惑互相做了交流,让我对课程的感觉更加了清晰。
当时负责镇里传统文化的教研员还主动向市教研员说起了镇里的困境:一是缺乏团队备课的意识,老师很难在市里获得好的名次,都是“单打独斗”居多;二是镇里的平台资源缺失,无法提供强有力的教研资源给教师;三是“毛遂自荐”镇里的教师,希望教研员可以关注我们这个小镇,多给机会教师历练的机会。
2021年下半年,我又被安排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比赛了。这一次,教研员依旧来了。她说听完我的课觉得很感动,很震撼,我还鼓起勇气加了教研员的微信,更加详尽地听教研员对我课的修改建议,指出一些问题。我感到无比踏实,因为我的不完美,因为有专家指引。
而今天,我又接到教研员的电话了:“潘老师,听过您两节课,让我印象深刻......最近市里有一个面向网络直播课,市里需要承担一至六年级的课程,我想邀请您加入直播课的团队,不知道你愿不愿意.....”
我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没想到,教研员还记得我这个新老师。
我没想到,教研员对我的课那么重视。
我没想到,我有机会可以与更优秀的团队合作。
我没想到......
回顾这几年一路走来,有碰壁,有苦闷,有犹豫,有怀疑,有不解,但一直都迎难而上。
可能对于很多老师认为上一个直播课并不是什么值得称道的事情。
但是——对于我而言,对于一个乡镇教师而言,我感受到了被人肯定的喜悦。
感谢那一年,不知天高地厚的我。
感谢那些年,奋勇直前的我。
付出不一定能有匹配的收获,但是不前行你将原地踏步。
继续往前走吧,不管对不对,行动总是没错的。
不问结果,只管前行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