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知道我在忙公益,于是电话,希望带孩子及部分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最好有证书或证明信之类的。
我说真没有这个证明。本地注册的公益组织可以盖章,而且我们的公益活动并非周末,很多就是利用了公休时间,一两次参加公益活动其实意义不大。碍于朋友情面,我也正想最近再次走访学生家庭,于是,我联系了一下俩学生,本周末上午走访,然后通知朋友。
另一方面,我打开电脑,找出这俩学生有关的照片资料,然后发给朋友,并说明:第一,既然参加活动,了解一点学生背景很必要;第二,最好不必捐赠物资,我们清理卫生时发现走访捐赠的物品太多了,尤其食品,很多过期腐烂了,也容易造成学生好吃懒做毛病;第三,既然走访,而且几个学生都是高中生,我说,布置几个思考题:为何帮扶?这次走访看到思考了什么?上大学目的是什么?
两个学生马上初中了,我们希望了解学生最近的学习生活状态,希望,我个人也希望能够真正了解个人兴趣爱好,未来的方向打算。学生父母,很难沟通,因为接触不多,还因为除了亲情,他们父母实在无法再给予孩子更多物质和精神,其实很多父母是不适合做父母的,例如王同学,父亲智障,妈妈常年轮椅,小姑娘6岁多一点就得照顾父母,尤其母亲,需要孩子喂饭伺候等等。一旦孩子大了懂事了,面对巨大的生活差距,如何面对?都是需要我们志愿者面对的尖锐问题。
再大的帮助都是有限的,我想只能通过阅读改变思想观念,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只要精神和心理健康,打造优质精神底色,就不必担心未来,这也是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毕竟图书资源有限,需要发动更多的人,持续参与。给予更多心理陪伴,付出我们的时间更珍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