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蒹葭》鉴赏

作者: 懿执曦梦忆瑶 | 来源:发表于2020-05-10 23:26 被阅读0次

    这首诗通过融情于景,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心中爱人色追求,表现出作者对爱情执着追求的精神。展现出一幅萧瑟冷清的秋景,渲染了凄清落寂的气氛,烘托作者凄婉惆怅动的感情。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鉴赏分析:

    一、层次结构

    此诗三章重叠,各章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全诗情景交融,构出一幅优美画面,语言宛转悠扬,感情真挚、细腻。

    (1)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勾勒出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从物像与色泽点明了时间和环境,在凄清寂寥之中略带婉转悠扬,融情于景,渲染气氛,为后面感情做铺垫。

    (2)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作者徜徉在岸,凝望对岸的伊人。“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追求艰难,造成一种望而不可却步的境界,可望而不可即。抒发作者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却飘渺阻隔。可望难即,表达出诗人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惆怅的情致。

    (3)“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道路艰险,路途漫漫,终不可达。“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境:行程顺畅,伊人却如梦如幻,渐行渐远,望而不可近也。百般追寻,执着坚贞;困境难达,幻象难近,终不可得,惆怅之情越来越深

    (4)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抒发作者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时近时远。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这是反复渲染追寻的艰难,道路险阻曲难求,一步比一步艰险、困难,抒发作者坚执不已、执着追求的精神。时间上逐步推进,追逐的艰难逐步深入每个层次以蒹葭起兴,逆顺而寻,伊人飘渺不定。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诗中还巧妙的运用了如“苍苍”,“采采、凄凄”这样的叠词,增强情感,使全文情感跌宕起伏,婉转悲凉。

    二、艺术特色

    《蒹葭》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事实虚化、意象空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

    (一)事实的虚化

    文章中追寻者是何人?为何追寻?都没有体现或指明,被追寻的“伊人”是什么身份?为何难以寻觅?也没有体现;“伊人”,音容体貌均无,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忽儿在水中央,一忽儿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令人怀疑他是否真有实体存在。无疑。由于追寻者、和被追寻者的虚化,使整个追寻人物、追寻事件、追寻内容都变得虚幻;全诗描绘出种虚化的朦胧美,显得那么空灵而富有象征意味。

    (二)意象的空灵

    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所存之物,而是一种心象,而是一种综合心境,不粘不滞、空灵多蕴。“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就是这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在这里,由于追寻者和被追寻者的虚化,追寻过程与被追寻者飘忽不定的地点都是虚化的意象,似花非花、似雾非雾、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使诗的意境呈现为整体性象征。

    三、意境的整体象征

    “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意境的整体象征,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

    这首诗先以写景起兴,通过写蒹葭、白露两种最能渲染深秋悲凉气氛的自然景物,造成一-种缥缈空灵的抒情意境,从而衬托出诗人凄清、惆怅、寂寥的心境。这种以景托情,移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不仅起到了深化诗意的作用,而且也增加了诗的艺术感染力,使全诗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艺术境界。

    整首诗笔调含蓄委婉,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诗中所述的秋水伊人,亦给人以可望不可即之感,然而却始终使人存有希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经《蒹葭》鉴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xeen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