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多年不见的好朋友见了面,我开头常会说“你丫怎么还是这个德性?”,仿佛面前的这个人除了变老没什么别的变化。一顿饭吃下来,聊工作、聊家庭、聊社会、聊大学生活,我又会很自然的说“你丫真是变了,变得我都快不认识你了。”,对方还会说“有吗,有那么夸张吗?”,真是好玩!你不禁在想,生活这把杀猪刀啊,到底是对面前的这张脸改变更大,还是对这个人的性格和所谓的处事原则改变更大?
我们看别人的时候,看得很明白,很容易知道现在的你不是当初的那个你了,甚至我们都能说得清楚个一二三,你都有什么什么地方变了。可是别人说我变了的时候,我好像才发现我没有认真的考虑过这个问题。这些年过去了,我有没有哪些地方发生了改变,我是变成了那个我喜欢的、我想要成为的自己了,还是变成了那个我讨厌的、我曾经看不起的某一个他了呢?
大学毕业的第一份工作每个月只有800块,回头想想那工作,算是IT行业的工作吗?自己当时干的活算是技术吗?我想我应该把镜头拉回到long long ago,看看大明湖畔的那个自己……
我依稀记得我做那个要上门给别人装系统的工作,总体上还是很开心的。这工作既有出入别人的高档办公室,也有出入别人家装修豪华的家,还蛮有新鲜感的。当然免不了还要受到他们的指责和投诉,我不知道他们是觉得我的工作很低端呢,还是觉得我的服务不专业,也许两者都有吧。
但是我说过了,做这工作我总体还是开心的,因为遇到客户不爽的情况也不是天天都有,而且我很会安慰自己,我对自己说:“是你们付费买我的服务,说明我的工作就是被人需要的,你们某些人的不满其实是莫名其妙的和不尊重的。有一天我会做一份你们看来不低端的工作,那时候我可不要像你们对待我一样,去对待一个新人”。
回到今天,我发现我对待一个同行的或者不同行的新人的时候,我没有变成当初我想要成为的自己。虽然很少会投诉别人,但我会不耐烦、会抱怨、会指责,这样做的时候我没有去想“为我服务的这个人是个新人,他可能是第一天上班或者第一个星期上班,即使他确实不够专业,但他很诚恳的认识到了他做得不够好,我就应该理解他并给他积极的正面的回应”。
在那一刻,我就是成为了一个我讨厌的人。
昨天散步的时候路过一个中学,不记得具体时间了,可以确定的是天已经黑了,应该是学生上晚自习的时间,某团的外卖小哥在中学栅栏门外,三四个中学生在栅栏门内,正在完成几份外卖的交易。
这不算什么新鲜事,用APP叫个外卖在这个时代很平常,可是你想过没有,他们这三四个人手机上的APP可能有百分之八九十,是你这个老鸟没有安装的,或者你都没听说过的。你的身上几乎没有了发现和探索这个世界的冲动,可能是好几个朋友给你推荐过或者一个朋友给你强烈推荐了几次,你才会安装一个全新的APP。
你有了太多的生活经验,你掌握了太多的最佳实践,你踩过了青春年少时的很多坑,你脑子里都是效率、时间成本之类的概念,你考虑一件事情要不要做时不再管它有没有趣,所以你现在做的几乎每个决定都极具性价比,你不再浪费时间在无用的事情上。小说、音乐、游戏、画、舞台剧这些东西都远离了你的生活,你只要干货,不要有趣而无用的东西。
哇哦,这时候你好像发现了什么,你变成了一个有用而无趣的机器。
二十几岁的时候,我们做事情不计得失,我们不知疲惫地通宵打游戏,我们省吃俭用攒钱买心爱的玩意儿,我们做傻事情来逗乐可爱的女孩。三十岁了,我们越来越聪明,做越来越多的事情靠计算,先计算是不是能双赢,不能双赢就计算是不是能得到微利,微利也不行再计算是不是能等价交换,我们是多么害怕失去啊。
我们天性是习惯于得到的,我们首先得到了生命,然后是衣服、食物、玩具、抚育,然后是教育、职业训练,然后是爱情、配偶、孩子,还有金钱、名誉、地位。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在我们心中的蓝图上,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系列的获得勾画出来的,而失去则是必须涂抹掉的笔误。我们就是不习惯失去。
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人生尚欠觉悟。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受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道理本来很简单:失去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的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
我们在社会上尽可以积极进取,但是,内心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有了这一份超脱,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品味人生的各种滋味,其中也包括了失去的滋味。
怎样才能成为自己呢?这是个真正的难题,我承认我给不出一个答案。我还相信,不存在一个适用于所有人的答案。我只能说,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真切的意识到他的“自我”的宝贵,有了这个觉悟,他就会自己去寻找属于他的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