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浅表来说,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与这个人说话时,感觉到很融洽;与那个人说话时,则很压抑。一方面固然时彼此之间缘法的缘由,双发表达能力的问题。跳出来再思考这个问题,我们还会发现,这个世界上居然有人能跟谁都说得来,侃侃而谈,让所有人都欢喜。还有人跟谁都难以说下去,不是不合规矩的话一出惹人不快,就是冻结了彼此的思维活跃度,冷在那里,觉得无话可说,谋算着如何离开。
再跳出来思考,将这两种极端的人摆在一起,我们会发现居然又能琴瑟合鸣,气氛融洽的侃侃而谈了。往往那不怎么会说话的一方,反倒会觉得遇到了知音。没有人不愿意同“懂自己”的人在一起的,实际上,我们感受到的“懂自己”不过时言语上的接济罢了。
所谓接济,就是伸过手去,拉对方一把,给对方以关怀和帮助。
在真实的说话情境中,我们很难发现谁是需要接济的一方。貌似彼此都有侃侃而谈的能力和愿望。如此一来,真正深谙接济之道的恰是那个懂得倾听的人。他说话的目的往往深藏着,他知道,当他接济完在场的人,终有他可以表达自己真实目的的机会。所有的人,都是讲感情的。或许我们不愿意听正确的声音,真心为我们好的人的声音,但我们一定愿意听“懂自己”的人的声音。
在与少数“懂自己”的人聊天的过程中,我们渐渐建构起自己“很能说”的幻象,要么是有了侃侃而谈的信心和勇气,要么是有了言简意赅、一语中的的本事,要么是有了插科打诨、左右逢缘的能耐,实际上,这一切,都不过是幻想罢了。等那个愿意接济自己的人一离开,或者是他开始放弃接济,展开自己的话头,我们才发现“山还是山”,自己还是那个言语木讷的自己。
实际上,不仅仅是言语世界,在更宏大的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世界里,也是如此。居高位的,如果仅仅考虑着自己的理想、抱负,紧盯目标不放松,忽视下属的需求、想法,实际上就是不懂接济。居下位的如果只考虑着自己的前程、绩效,忽视领导的抱负、理想,对领导的目标不放在心上,便是不懂接济。两个人若有一方懂得接济,便是太平天下;倘若双方都不懂接济,那就离分崩离析不远了;倘若有幸双方都是接济高手,那两个人绝对是好“基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