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的理论总有一些特别反常识,乍一听会让人觉得特别匪夷所思。
他认为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他还否定了原因论,也否定了所谓的精神创伤,决定采取目的论,同时不去寻求他人的认可或者课题分离也都是反常识的理论。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很多人认为一些不合理的行为现象是目的,而他们的背后有诸多的原因在推动。但阿德勒却是反其道而行,他认为我们所呈现出来的行为和现象只是原因,背后是有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而这个目的,有时候是不被自己所意识到的。
这两种理论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如果是去原因去考虑的话。因为原因已经是过去的事情,无可更改,我们就会觉得特别无望,失掉了改变的主动权。而如果这些现状是原因,我们是有其他的目的在里面。这样一来,两者都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就握住了改变的主动权。
那为什么说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就是自由呢?相信每一个人都不愿意也不希望被别人讨厌,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欲望和冲动。康德德把它叫做“倾向性”。也就是本能性的欲望冲动性的欲望。如果按照这种“倾向性”去生活,也就是按照欲望和冲动去生活。就会像是从斜坡上滚能滚下来的一块石头,它可以自由的想滚到哪里就滚到哪里,那这是自由吗?相信大家也绝不会认为这是自由,这其实把自己变成了欲望和冲动的奴隶。真正的自由是什么呢?是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面往上推的一种态度。也就是说自己把握住了自己的方向,抵挡住了倾向性的存在。
阿德勒说过:一切烦恼都源自于人际关系。我们都在追求从人际关系中解放出来的自由。
那为什么拥有被人讨厌的勇气会成为一种自由呢?让人讨厌真的很痛苦啊!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肯定不愿意让任何人讨厌我们。但是因为这种不愿意被讨厌的驱动,就会想要尽力去满足他人的任何需求,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从而过上了一种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然而选择自由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被人讨厌。我们试想一下,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别人讨厌,不追求他人认可。难道不是获得真正的自由吗?
网上有一句话“我又不是人民币,怎么可能人人都喜欢我!”是呀,我们是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的。但是,喜不喜欢我们,这个是别人的课题,是别人要完成的事情。也也是我们关注圈之内的事情,我们不能干涉、也无力做出改变的。有没有被讨厌的勇气?能不能坦然面对他人的讨厌?这个才是我们自己的课题。比起考虑别人怎么看待我们,我们怎么看待自己、怎么关心自己,难道不是更重要的吗?
如果我们不畏惧被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对于人而言,这个便是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