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常羡慕于藏书之家,也未曾手自笔录,余未得遍观群书。长大后,每次写作都要搜肠刮肚,看到别人下笔如有神,就为此懊悔不已。大学之时,有图书馆之利,但未再有儿时之欣喜。
长这么大,看书最多的时候,也就是大学的时候了。既有时间,又有精力,还有资源。当时,心思比较功利,喜欢看些专业有关的书,或者是思维方法,时间管理之类的应用类的书,再其次就是猎奇,未解之谜之类的。对文学类的,历史类的书嗤之以鼻。
工作之后,因为提倡学国学,就找了些儒家的蒙学看了看,感觉特别好。儒家是一个极讲规矩的学派,而小孩子,正是不知己志,不明本心的时候。以规矩约束他们,暂行儒家其道,知礼法伦常,晓仁义智信。儒家的蒙学还有很多精简的话语,令人回味无穷。虽然当时不懂其精妙,但长大之后,亲身经历,自有余味绵长。
小孩子不懂,因为并未有那么多的经历,就算把道理揉碎了给学生,学生并未有实际的生活体验,也不明其意。大人读书也一样,有很多书,看的时候,并不懂其中之意,或者并未有什么深的感触。但是,身临其境之时,常常泪流满面。比如,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近乡情更怯;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无奈;蓦然回首灯火阑珊的欣喜;出淤泥而不染的可贵……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读书并不再是一件特别麻烦的事,掏出手机就能随时随地的阅读。但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很少有人能够沉下去心去看书了。刷微博,抖音,快手,微信……碎片化的时间有很多,但是很少有能选择去读书。
如果再要求心到,眼到,口到。就更没人算是在读书了。既然,已经是成年人了,大家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那么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读的书。不要有太多的敬畏,喜欢哪些书就去看,看不懂就隔过去。或许看了后边的文字,就读懂了前边的不懂之处。或许,读到下一本书,就懂了这个疑惑的地方。
不要把读书,看得多么神圣,高不可攀。回家之后,有时间,就翻几页,自己感兴趣的书籍。看不懂的地方,就跳过去,不要那么急功近利,妄想一本书就要有很多很深刻的收获。感悟人生,提升自己是一个慢而持久的过程,量的积累才能引发质的变化,如果给自己压力过大,定的目标很死,会很累。本来工作一天就很累了,回家之后还要跟上班一样的读书学习,要看多少页,还要有心得体会或者摘抄,一般人是不容易坚持下来的。
把读书看成一件开心的事,放松自己的事。并非正襟危坐,凝神静气才算读书。把读书,看成和吃饭喝水一样自然的事,工作一天,回家了,很累就休息;想看书了,就翻着看看,看不懂的地方想去百度查查就查查,不想查就隔过去。把读书看成是一件很平常很普通的事,就跟你吃糖一样,想吃就吃。那么多的书籍,总会有自己感兴趣的,挑一些自己喜欢的,读着并不那么累的书,哪怕是小说,漫画。只要去阅读,就能有自己的收获。不想读也没关系,生活处处皆学问,并非就只有读书能提升自己。看到了道理,就该付出行动。很多思想上的伟人,却是行动上的矮子。我们不仅要仰望星空,还要脚踏实地。坐而论道,起而行之。
很多人从书上学到了很多道理,但是那些东西,只是在脑子里,并没有去实践。有人说:我从书学到了那么多的道理,为什么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要让自己眼高手低,知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但是遇事还是惊慌失措;知道福祸相依,却还是在自己倒霉的时候,怨天尤人;知道人有悲欢离合,却还是无法释怀……很多人都是,说归说,做归做。我觉得这个事情,可能归结到上学期间,写了太多文章,但是实际经历太少,好多事情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却以为自己已经阅尽千帆。看多了十年磨一剑,铁杵磨成针,便以为,其中之辛苦,并非那么难。自己工作了,才知道,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真的太难。实际生活中有很多的诱惑,自己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大,那么坚强。渐渐明白,自己并非小说中的主角,只是其中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吃不得苦中苦,自然当不得人上人。
人人都羡慕山顶的风光,那么就努力向上吧!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所向往的目标。
注:信马由缰,心思所至,一篇随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