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妞妞频频爆发黑暗情绪,原因是和她相处的很好的一个小朋友屡屡获奖拿高分,她有压力了。在学校的时候,妞妞和该小朋友玩得很好,没有任何异常,只是回家后会哭闹说:“不要和这个小朋友一个班!爸爸妈妈发微信让他转学!”
这个黑暗情绪爆发已经有好几天了,每次都是妞妞先提起,然后哭闹一阵子,然后大人引导教育,然后妞妞说更过激的话,大人再教育,妞妞再哭闹,然后大人揠旗息鼓,不了了之。
这样的处理方法显然是有问题的,我苦苦思索,弄得自己也要陷入黑暗情绪了。
昨天爸爸出差,轮到我辅导妞妞。晚上到家,首先给妞做一天回顾,学了什么做了什么,在提到语文考试成绩的时候,妞妞又哭闹起来,因为对方考了满分,而她没有。
这次,我让她流畅地哭、不打断,等她哭完,我问,刚才你哭着说什么?我没听清楚。她又说了一遍——让人转班,让人的奖状消失、让人消失什么的……这次听清楚了。我平静地问:“妞妞,他考得好,你有压力了吗?”妞妞点点头。“你想让他消失?”妞妞点点头。“如果说这句真让他消失了,你会不会后悔?”妞妞说:“会。”
我又问:“小马宝莉里最开心的是谁?”(小马宝莉是妞妞最爱的动漫)妞妞的眼睛发亮了:“是碧琪,她最爱开派对,最开心。”
“如果她非要和云宝比飞行、和紫悦比魔法、和萍果嘉儿比踹萍果,她比得赢吗?她还会开心吗?”妞妞说:“比不赢,不开心。”我说:“是啊,比起和别人比来比去,碧琪更关心自己的派对。”那紫悦呢?巴拉巴拉——这个话题让妞妞开心,一场黑暗风暴转化为一场愉快地讨论了。我想,对待妞妞的黑暗情绪,我有一些思路了:
第一、情绪只是情绪、黑暗情绪是情绪的一种,要倾听它,而不要判断它。妞妞把黑暗情绪放在家里释放,是因为她认为家里是安全的。而父母的打断和判断,实际上是让她压抑黑暗情绪,将黑暗情绪压抑至潜意识。那么某一天会更猛烈地爆发。同时,会动摇她对“家庭”这块安全基地的信任。
第二、从心理咨询的角度,只有共情技术是不够的,比共情更关键的是了解。了解孩子的认知水平、认知习惯和理解能力。如果我对妞妞说:“让人消失这种话是很坏的,不许说!”她一定会说:“我偏要说!”然后情绪一定会升级。而我问她,如果这句话成真她会不会后悔,这样,把她放入情境中交给她判断,她自己会得出答案的。而至于和自己比,少和他人比这样的道理,有情绪的时候她也是听不进去的,况且她也不是不知道。而把道理放进她的人物和语境里,她就自然而然理解和接受了。
第三、对于孩子的心理辅导,由于都是基于家庭场景的非正式,常常会不注意那些妨碍共情式倾听的因素的排除——比如,周边大人的你一言我一语啊……还有,因为吃饭,做作业的随意打乱啊……这种干扰会严重影响辅导路径和走向的。一定要在一对一的,安静安心的环境,一定是让孩子面对一个心平气和的大人。
今早送妞妞去上学,和她开开心心说再见时,我想,黑暗情绪走了吗?还是会反反复复呢?然而没有黑暗就没有光明,光明和黑暗情绪都住在我们的身体里。我们要接受完整的彼此,彼此相依,彼此治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