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CRC),又称大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据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我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为55.5万,居恶性肿瘤第三位,死亡率为12/10万,居第五位。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
近些年,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有效的预防、筛查与早诊早治是降低人群结直肠癌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结直肠癌概述
01、定义
结直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可以发生在结肠或直肠的任何部位,但以直肠、乙状结肠最为多见,其余依次见于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及横结肠。
结肠癌是指回盲部至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的癌。以横结肠的脾曲为界,将结肠分为左、右半结肠。据统计,2/3的结直肠癌发生于左半结肠,另外1/3则发生于右半结肠。
直肠癌是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至齿状线之间的癌。
02、发病机制
发病相关的因素主要包括:饮食因素、疾病因素、家族遗传因素及年龄等。
● 饮食因素: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素的摄入;维生素缺乏;肠道菌群失调;亚硝酸盐类化合物的摄入。
● 疾病因素: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息肉和腺瘤等疾病均与CRC有关,目前认为腺瘤性息肉、绒毛状腺瘤、家族性多发息肉病等是CRC的癌前病变。
● 家族遗传因素:遗传相关的结直肠癌的发病率约占CRC的20%,主要包括Lnych综合症、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幼年性息肉病综合征、锯齿形息肉病综合征、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李-弗美尼综合征和Cowden综合征、 MUTYH相关性息肉病。
● 年龄因素:既往认为CRC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高。
10个预警信号
消化道肿瘤在早期大多没有典型症状,或者只有不典型症状,容易被误诊为消化不良、胃肠炎、慢性结肠炎、痔疮和肛瘘等。
因此,要高度重视结直肠癌早期的“十个预警信号”。
1、突然体重减轻。
2、原因不明贫血。
3、腹胀,腹痛,消化不良,食欲减退。
4、腹部有块。
5、大便带血或出现黑色粪便。
6、大便中有脓血或黏液血便。
7、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或腹泻
8、腹泻与便秘交替进行。
9、大便形状改变,变细、变扁或带槽沟。
10、检查发现有多发性息肉,或乳头状腺瘤。
8大高危因素
01、吃得太精细
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尤其是经过煎、炸、熏、烤后的食物,是直肠癌常见的危险因素。
腌制食物、精细纤维素的摄入,也被认为与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与之相反,新鲜蔬菜、水果等在提供机体粗纤维的同时,可以补充机体的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对机体抗直肠癌有保护作用。
02、红肉、油炸、腌制食品及加工肉类
红肉中含量较高的血红素铁已被证明可通过刺激内源性致癌亚硝基化合物的形成来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
在高温下烹饪肉类会导致杂环胺(HCA)和多环芳烃(PAHs)的形成,两者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
加工过的肉类,例如香肠,通常在高温下烹饪,会更大程度地产生HCA和PAHs,而且加工肉类的脂肪含量高于红肉,因此可能会通过合成二级胆汁酸而刺激肿瘤的发生。
03、肥胖
肥胖的人群,其胰岛素水平增加,胰岛素的增加可以促进细胞生长和抑制细胞凋亡,这与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有关。另外,身体肥胖也会刺激身体产生炎症反应,会促进结直肠癌的发展。
04、过度饮酒
乙醇氧化的有毒代谢产物—乙醛,可使结肠细胞致癌。同时,较高的乙醇消耗会使机体产生具有遗传毒性和致癌性的活性氧的增加,从而诱导氧化应激反应。
另外,酒精可作为致癌物溶剂,促使致癌物进入口腔、食管、胃肠道等,影响激素代谢或干扰类视黄醇代谢和DNA修复机制,从而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
05、吸烟
吸烟是结直肠癌发病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且与吸烟的年限和总量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吸烟量每增加10支/d可使结直肠癌风险升高7.8%,吸烟量每增加10年包(年包:数值=吸烟量×吸烟年数)则可使结直肠癌风险升高4.4%。
06、炎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等炎性肠病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和病变范围的扩大,其结直肠癌发生率增高。左半结肠病变患者发生结肠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3倍,而全结肠炎患者的风险较普通人群增加5~15倍;据估计,10~20年病程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结肠癌发生率为0.5%,其后增加至1%。
07、遗传因素
结直肠癌是多基因疾病,其发生主要与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相关,散发性结直肠癌和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区别,主要是环境和遗传的作用大小不同,在遗传性结直肠癌中,遗传因素的影响力度较大。
家族史是遗传因素最直接的体现,患癌的危险度同家族史密切相关,而且危险度的大小与家族史中结直肠癌亲属的数量、是否为一级亲属以及发病年龄等因素相关。
08、其他因素
缺乏运动、糖尿病、胆囊结石、阑尾炎术后等,也与大肠癌有关。
结直肠癌筛查建议
与其他病因尚不明确的疾病不同,结直肠癌是“很直接”的一个癌种,它有明确的发病机理——大部分结直肠癌是由肠息肉发展而来。大致的发病过程是:息肉—腺瘤—上皮内瘤变—结直肠癌。因此只要及时发现并切除息肉,就可以有效阻断它的发展进程。
结直肠癌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发病率也有不同,从40岁左右开始,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有结直肠癌家族史,但没有明确遗传综合征的人群占高危人群的大多数(15%~29%)。建议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肠镜检查、防癌筛查等。
高危人群
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
40岁以上肛肠症状有两周的人群;
患有溃疡性结肠炎者;
大肠癌术后的人群;
大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
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
遗传性大肠癌直系亲属,年龄>20岁。
筛查建议
45岁以上,无论男女,每年1次大便隐血(FOBT),每10年1次肠镜;
有1级亲属家族史高危者,提前至40岁;
遗传性大肠癌高危者,20岁开始筛查,每1~2年进行1次肠镜检查;
有条件者,可联合粪便和血液方法筛查。
筛查方式
01、直肠指检
我国大肠癌中约60%为直肠癌,直肠指诊可发现60%~70%的直肠癌,是简单、经济、有效的检查方法。
02、内镜检查
根据内镜可检查的范围及部位不同分为:肛门镜、乙状结肠镜和结肠镜。
内镜检查可通过活检获得病理诊断,是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现在已成为大肠癌患者术前的常规检查。
内镜主要有以下几种:
●电子内镜检查:中晚期大肠癌内镜下表现为结节状或菜花样肿物,或表现为深达肌层的溃疡,部分合并管腔狭窄。●色素内镜:将各种染料喷洒在大肠管腔上后,病灶可与正常黏膜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提高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超声内镜:超声内镜可以清楚显示大肠癌浸润深度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可用于术前分期。
03、实验室检查
●大便隐血试验:是筛查大肠癌较为主要的检查方法。
●肿瘤标志物检查:癌胚抗原(CEA)及CA19-9是大肠癌患者需要检测的重要肿瘤标志物,这两种肿瘤指标可以评估病情、检测复发。
●免疫组化及基因监测:推荐检测错配修复蛋白(MLH1、MSH2、MSH6、PMS2)表达情况,肿瘤K.ras、N-ras、BRAF基因状态、错配修复缺陷(dMMR)情况以及肿瘤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可以指导大肠癌患者的用药。
04、影像学检查
气钡双重对比造影(钡餐X线):是目前诊断大肠癌较常用、较经济的检查手段,结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可发现早期黏膜表浅病变,以及中晚期大肠癌病变。
CT:是术前判断大肠癌分期的重要方法,可清晰显示大肠癌外侵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判断肿瘤可切除性具有重要意义。
MRI:可以清晰地显示大肠癌病灶以及周围组织侵犯情况,多与CT检查联合,尤其是直肠癌的术前诊断及手术评估。但该检查相对费时、费用也较高。
PET-CT:主要用于大肠癌患者怀疑存在远处转移,但普通CT或MRI检查无阳性发现时,PET-CT可同时显示全身情况,筛查肿瘤转移情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