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老公带俩娃儿去参加滑雪俱乐部的旱地训练回来,一开车库门我去迎接他们的时候,就发现老公和小儿都气鼓鼓的。老公什么也没说就径直进了家门,小儿则委屈地往我怀来钻。看那架势,我大致能猜出来发生什么事情了。小儿在我怀里撒娇,我随声说些安慰,附和他的话。我俩正腻歪的时候,老公气鼓鼓的一句话传了过来:“你就别再惯着他了!”,呵呵,老公还在气头上呢!我暂时顾不上老公,先照顾小宝吧。
小宝很快就好一些了,我送他上楼洗澡之后,在厨房里碰见老公,他还有些生气地跟我解释:“其实我什么都没说他(小宝),我远远看见他做不了那个动作,就上前去看他,结果这孩子就朝我发脾气,闹别扭,不练了!”,“你不能再惯着他了,这个问题必须得解决!”。我看老公还有情绪,再加上忙活儿俩儿洗漱睡觉,也不是说话的时机,我想着等孩子睡着了再说吧。
等孩子们都睡着之后,我和老公也都比较平静了,我说:“老公你知道吗,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先解决心情,再解决问题’”。我这句话刚一出口,照以往的经验,本以为老公还要跟我说道一番,没想到的是,老公也平静地回复道:“是啊,是这么回事……”。
点评----孩子做不了那个动作,老公走上前去,孩子看到爸爸之后,感觉很委屈,也很尴尬。我相信老公当时没再用语言批评孩子,可孩子还是不配合,并没有表现出他希望的那种知难而上,不服输的品质,他感觉很失望。俩人的负面感受都没有得到疏导,于是发生了回家时的那一幕。在那个时刻,想要解决问题(希望具备孩子拼搏,知难而上,奋起直追的品格)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的确不是解决、讨论这个问题的时机。
等孩子睡着之后,再和老公聊这个话题,这时候,老公也平静下来了,我们聊了小宝当时可能的感受,以及当孩子处在那样一种感受之下的时候,就不要着急去“解决”希望他具备什么品格的问题了,而应该先认可、接纳他的感受,也就是先解决心情。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个场景:人类大脑皮层的前部—-前额皮层,这一部分大脑调控着人类的情绪、人际关系、直觉、社会认知、自我意识以及道德品行等等所谓高级的功能。当我们的情绪开关打开的时候,大脑的前额皮层便无法发挥作用(这一点在脑部PET扫描上有图像显示),我们是没有能力去调控自己的情绪,也无法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的。英文里头有一句话叫flip out,中文翻译过来是大脑盖子打开了,说的正是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下,首要任务是将大脑盖子合上,让大脑的前额皮层发挥功能,先解决心情,之后才具备解决问题的条件。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说,这么惯着孩子,能行吗?可问题是,不这么“惯着”孩子,就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那么,父母希望孩子提高、上进的问题怎么办?是不是还在那儿! 是的,问题还在那儿。怎么办呢?
解决完了心情,大家都平静下来之后,就解决问题而言,首要的一点是“接纳现实”。我很喜欢用的一句话就是“We are where we are”(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样子)。孩子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至于他为什么这样?他怎么就这样?他怎么就不能那样?!都不是我们的着眼点。孩子目前就是这个(令人失望的)样子,但他还是我们亲爱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再优秀,你能换一个去?!从心底里接纳孩子目前的样子之后,就发现自己(父母)的失望情绪不那么严重了。焦虑也缓解了许多。其实很多焦虑,都是我们做父母的假想出来的。比如孩子今天不争抢好胜,他明天就不争强好胜,他就上不了好大学,他就会是个Looser等等。事实却是如此吗?未必,呵呵!我们做父母的放松一些,不那么焦虑了,再去面对孩子那些所谓的问题,理性的方法自然就出来了。先解决心情,再解决问题,如果心情(情绪)还没处理,就先把问题放一边儿吧。再说,问题可能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Take it easy。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