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感冒了,感冒药让自己睡得昏天黑暗,凌晨2:15醒来,怎么也睡不着了。索性打开哲人石家长课堂,深耕十五班《突破唤醒》,从导读到第一讲谁惊扰了我的梦到谁触发了我的不安,一直听到到谁创造了我的苦难。半梦半醒之间追问“突破什么?唤醒什么?”。听着杨老师娓娓道来,不盛不乱,姿态如烟。
凌晨5:55了,感觉感冒更严重了,于是又追随了本心,跟领导发信息休假一天。这一天又是吃吃睡睡,半梦半醒听课的一天。好像在梦里我已经梳理了好几遍课程了,可是醒来又全忘了。最近有些犯懒,不想记笔记,就想听的过瘾,随心所欲,但是过后好像什么又都忘记了。看到大家的作业洋洋洒洒,篇篇充满哲思,很羡慕。心痒手痒,显眼包的毛病又出来了,用抹布扫了扫被cc当床的平板,它以为趴在电脑上就是学习呢!
回顾自己为什么在凌晨2点15醒了呢?我是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崇拜的一个人在我老家的房子里说话,我在另一个房间里。我想过去看看他,可是我怎么也走不动,无论如何挣扎就是动不了。然后我就使劲憋住,动用了洪荒之力,然后把自己弄动了,然后我就从梦中醒了。就像杨老师讲的,使劲憋,使劲憋,最后大梦一场,都是空的,啥人都没人。甚至我看到的那间房子也早就在多年前城市改造拆除了。此刻躺在自己家的床上,有一丝陌生感生出。
人生犹如攀山,真正让人疲惫的不是高山,而是鞋子里的沙子。
第一粒沙子:面子
面子的底层逻辑就是“有用”“价值”“权力”,这也是耻感文化下的特有产物,是我们根深蒂固的2500年的文化背景下的特有产物。把这种价值搬移到教育上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冲向权力顶峰的心路旅程。
第一讲《谁惊扰了你的梦》杨爸爸持之以恒的坚信自己的孩子就是凤凰,这种信仰般的梦想,对于杨爸爸来说他就是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凤凰,至于为什么不用解释。为什么杨老师在自己成为爸爸后,却没有了爸爸的那种执拗?他对于儿子依然有一份愿望,就是希望儿子快乐、自由,对儿子的喜爱甚至唤出了自己的童心,每当儿子想踢球,儿子还没准备好,他已经抱着球在门口等孩子了,给孩子的感觉爸爸比孩子还愿意玩耍。其实在这里边有两条线,一是杨爸爸和儿子,他老人家始终坚信儿子就是凤凰,他的思和行是合一的;第二条线,杨老师和儿子,杨老师坚信孩子就是个好孩子,所以无论是有没有完成作业,只要儿子想玩,他就会很积极。他的思和行也是合一的。
往往我们很多家长在追求孩子成龙成凤之前,是怀疑的,是不相信孩子能够成龙成凤的。所以奔着治病救人的目的学习教育孩子,前逻辑错了。这也印证了事务具有“自反性”。自反性就是思与行的反复循环,是相互创造印证的过程。
还有一个就是在我们古老的“文化”背景影响下,孩子若是学习不好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怎能当大官?从此就会被人低看一等,所以中国教育的内卷说到底就是面子的问题,权力的问题,价值的问题,有用没用的问题。
如果我们能够试着用多元的角度去看问题、看成长,就不会这么纠结。
古老的“文化”背景影响下还有一个就是面对“权威”产生的奴性,这种奴性让我们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啥事有权威顶着、靠着,失去了自由精神。
自由精神是产生创造力的土壤,而我们在这一块是贫瘠的。所谓“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第二粒沙子:工具思维。
所谓的工具思维就是把什么东西都看成是“物”,所有一切都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这个理念要是用在教育上就非常可怕。当把孩子当成拿分数的工具,当把人当成谋取权力的依附,那么一切就成为了可怕的利益。这也是我们当前面对的困境。
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社会目的,社会目的一切为了社会服务的。所有人力、物力都是国家的工器具。过去常听爸爸说“我是国家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面对当今教育,无论你是什么文化背景,时代已经进入了21世纪。我们的孩子都是充满了神性的孩子,他们对于精神营养的需求已经到了非常渴求的地步,若是家长、老师以及管理者还意识不到这一点,那将是非常恐怖的局面。所以把人当人、让天才像天才一样自由生长是我们当下成长的主题。
第三粒沙子:两极思维
“两极思维”也叫简单对错论,人们在衡量事物时,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用两极的尺度:对与错、好与坏去评判。实际上在事物中间并不简单的用这两个标准衡量。事物的对错,善恶,美丑,在不同的事物中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的,且在两极的对错之间还存在着无穷的答案,很多时候这些答案都是模糊的。
深耕第二讲《谁触发了你的不安》,课程中那位爸爸因为孩子不上学把工作领导职位都辞掉了。在次追问:辞掉领导干部,就能解决孩子复学问题吗?
杨老师在与其沟通过程中,那位爸爸只想了解怎么做,只想简单的快速的把事处理掉,快速的让孩子去上学。是什么触动了他的这种不安感,陷入了深深的焦虑。又要如何去面对他?如何去克服他?如何去突破他?
这个事情让我想起,在无锡深研的那天晚上,我和孩子去见杨老师,把当时遇到的困境说给杨老师听。杨老师问我是孩子的问题还是我的问题?我一时有些迷茫。是孩子的问题为什么我那么纠结难过?若是我的问题,那又是什么问题呢?现在想来杨老师当时告诉我,孩子的事情尊重孩子的选择,至于选择的结果产生的问题如何面对,和孩子表达清楚。若是我的问题就要正视自己的内心良知,当时左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给了我无限的力量。其实很多时候作为妈妈当你的妈妈的神性没有被启动时,是没有涵容力量的。
那么什么时候是妈妈神性启动的时候呢?
一种是无意识的,就是当孩子遇到无可跨越的困境时,这时妈妈的神性会自动启动,就像老母鸡遇到有人要碰它的小鸡就会不由自主的紧张起来;
还有一种就是有意识的,这种就是经过学习成长训练,时刻保持有意识觉知,尊重孩子,接纳孩子,修炼自己。这种有意识也是在经历事件中慢慢的呈现出来的。阳明先生说“在事上练、境上磨”经历世事,磨练意志,呈现良知,也就是人的神性。例如这次孩子遇到困难,我无法做到无条件的接纳,当我真的看到孩的痛苦,落寞,我的内心母性的力量腾的升起,回到良知本性母性。
“两级思维”的底层逻辑就是对外界的恐惧,对自己的不信任。看不见视域以外的其他事实,眼界禁锢了思维,思维限制了行动,行动创造了结果,结果印证想法。最终还是缺少了自由精神。自由精神是一切创造了的源泉,是创造无限可能的支点。
生活的尺度是多元的,你不能固守一个标准,否则,你不可能超越。
第四粒沙子:知行分离
就是说一套做一套,自己无意识。知行分离的感觉就是常常令人纠结撕裂,不能从心而出。
阳明先生说“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知道做不到就是不知道。
造成知行分离的主要问题点是你不知道,这个“不知道”有文化上的桎梏,认知上的偏颇,以及原生家庭的伤痕种种。我们深研学习,杨老师第一天基本带领我们寻找这些倒错,就是造成当前问题的前逻辑。当你真的知道了,就不会犯错了。就如看见鲜花不由自主的深嗅一口气,看见垃圾桶你会捏着鼻子快走一样。倒立看人再也不会发生了!
第五粒沙子: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世界是未知的,未来是不确定的,在这个未知的领域你想抓住一个确定,无疑是鸡蛋碰石头,那会让你四分五裂。
法国诗人雪莱和他的妻子玛丽雪莱写的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这本书隐喻了我们是如何走进不安感,又如何创造出来更大的麻烦和恐惧。我们的生活是由我们创造的,诚如弗兰肯斯坦创造了“怪物”。他其实是对着弗兰肯斯坦在微笑,结果他抛弃了他,他试图对所有人微笑,但所有的人都把他当怪物。当爱不在,恐惧就会笼罩。“怪物”可以是你是我,是无法被理解的过往,不被世俗认可的行径。如果我们不能唤起爱,我们一定会制造恐惧,我们制造出来的恐惧就会创造出我们更恐惧的生活形态,把事情往不好的方向推进,演变成更真实的事件和生活,一步一步把我们推向深渊。
世事如何全在你怎么想,你眼中的事实不一定是真实的样子。地图不是真正的疆域,地图是通过人脑,通过仪器画出来的。我们借助这种图可以想边界有多远,等到真能到了边界,你会发现跟地图永远有差别。真正的山川、河流,才是真实的世界,地图只是你人脑中对这个真实的世界的一种反应。也就是说你脑海中所看到的世界永远是你脑海中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你脑海中的任何一个观点,和你对任何一件事或一个人的理解与真实都有一段距离的。有效思维就是使这个距离越来越小。
第六粒沙子:语言的囚笼
语言是工具,是观念和经验的边界。如何突破语言的有限性,在语言开放的意义中实现理解,达成沟通?语言又是神性的,人在说话,话在说人;语言是心之本体,是你真实的心灵的样子。刀子嘴就是刀子心,心中有莲,才能口吐莲花啊!
第七粒沙子:打翻的牛奶。
打翻的牛奶也就是已经发生的事情,也可以是不在场之在场难题,打翻的牛奶有显性的、有隐性的,我们如何保持有意识、有觉知,这是一个难题。
首先你要确认“打翻的牛奶”是一个事实,一般我们对不接受的事实产生抗拒,其实这是个悖论。事实最大,发生了不接受就是内耗。
我们要分析不接受事实的原因,一是预期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二是把事情的不如意归结给别人,不对事情负责任;三是借由不接受事实,不用面对自己的过错。我们不愿意对自己的生命负全责。
我们的生命有两次启蒙,第一次是我们从蒙昧无知走入学门,第二次启蒙就是突然有一天,觉得这个世界上我的生命由我来负责。我想过什么样的生活由我来决定,这时,你的心智状态就是精神领域里的人。这时,你就再也不去找借口,找理由,去忧虑、烦恼了。
第八粒沙子:被情绪目的绑架
情绪是一种能量,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一旦升起就不能消失,情绪可以转化,如何转化不被情绪控制?《谁创造了你的苦难》?
根据马斯洛情感需求理论,人的需求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人从生理人进入社会人以及心灵人是有层级关系的。如果在幼年无法满足安全需求,长大了控制欲就比较强烈。最近看了一部反腐纪实小说《追问》,书中的大老虎,最初的时候都是很优秀的,他们为什么在荣耀面前,跌落神坛?当他们被彻底打垮时,才会追问自己内心的真实?每一个看似强悍的灵魂下都有一个破败不堪的小孩在那里瑟瑟发抖。
在无锡深研课上,老师讲了我们需要信仰。信仰是支撑我们前行的力量!而在我们特有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又缺少信仰,如何寻到我们的信仰?杨老师说我们2500多年的家文化已经为我们铺垫出了信仰,就是妈妈!
当欲望和需求无法满足时,那时候苦难不约而至。当欲望满足时,又会产生无聊。当两种情绪交替摇摆时,就会萌生出更大的欲望和需求。我们如何在这种痛苦和无聊的往复循环中,不断滋长的需要和需求里,找到一种恒定的快乐来抚慰生命意志带来的苦难呢?我们真真恒定的、让我们获得满足的源泉又在哪里呢?
董老师说“有效思维是抵达事物真实规律的唯一途径,是正确决策的基础,是把事情最对的前提条件。” 学会了有效思维,你就掌握了一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