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语公号发出的第一篇关于大象的文章是在2016.1.14号,写的是大象狂暴。到今天已经过去近三年了,字数也有百万了。该做个总结了。
一句话总结
科普大象学知识,记录自我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期望
大象学
大象学(象学,elephantology)这个概念是在两千五百年前提出的,在印度对应梵语(印度斯坦语)Gaja-sastre一词,意为关于大象的知识。其他语言都有对应的词,泰语对应kochasaat,僧伽罗语对应hasti-silpe,缅甸语对应sin-kyan。
要说鸟类学、畜牧学、野生动物学等以一个类群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可能还容易让人理解。但对于区区几种的大象,何以成为一门学科?在欧美、中东、中亚、东亚等区域,大象在大众心中可能就是几种新奇的动物,或多或少蒙着些文化色彩的动物。但在非洲、东南亚、南亚等区域,大象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宗教信仰的一部分,也是很多家族、山地部落物质和精神的支柱。鉴于大象相关学问的庞杂、精深,还有它的悠久历史,这个学科的命名是很重要的。大象学涵盖了营养学、兽医学、畜牧学、生态学、行为学、野生动物管理学、遗传学、宗教学、社会经济学、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是一门综合学科。目前,几乎每个国家都有大象学相关的课程。在圈养象、工作象产业内,圈养拴养的机构和营地都多少会接触到一些课程,如象夫培训、大象护理、训练、疾病诊断等课程。在科研领域,存在大象学的大学选修课、专门针对大象的野外科研实习等各方面的课程。国际上还有各种关于大象的会议,圈养管理、雄象管理、繁殖管理、象牙和象制品贸易、专家组会等等。关于大象方面的书籍也层出不穷,包罗万象。对于爱好者来说,了解大象可能是要投入一辈子的事情。而对于科研人员来说,需要学习的知识同样很多。大象科研绝不是靠流水性的廉价研究生博士生劳力,或是和其他学科的专家搞多方合作,就能做出好的成果的。所以,到了如此科技发达的21世纪,将大象相关的学问称为大象学,更不为过了。
这是我第一次将大象学的概念提出来,并将其作为象语最主要的科普任务,即传播大象学的知识。我希望通过象学知识来建立人与大象的联结。这是基于科学、伦理学的联结,而非一些虚无缥缈、虚假封建的认知。大象保护的基础也是基于这一联结的。
大象学的基础是大象相关的术语,这是象语一直关注的。目前,笔者手头有上千个来源于不同著作的大象术语。之后会慢慢上传至网站,并以术语解释的形式定期在公众号发布。
网站
象语网站是志愿者Billy Wang捐助的,目前仍停留在1.0版本。我们会继续讨论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呈现。这里附上我参考最多、最欣赏的一个大象网站wildpro(也包括其他类群动物的内容),由twycross zoo等机构联合制作、Elephant Care International的Susan Mikota作为主编之一。这个网站虽然已经不更新了,但其庞大、科学的内容仍可以被浏览。我个人希望能呈现这样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科学性给大众。但形式上要更友好。
Wildpro:
http://wildpro.twycrosszoo.org/List_Vols/Wildpro_Gen_Cont.htm
安博塞利大象一书
这算是象语的第一个项目,要翻译在大象圈中最有影响力项目的著作。这个项目同样是由Billy Wang捐助的。值得一提的是,完成这本书的大部分志愿者来自于大象圈和科普圈。这也实现了我的初衷,改变大象文化印象、传播大象学的事情要由爱好者共同完成。本书的翻译能将一些爱好者集合起来也算是一种成功。
终极目标——收容所
成立收容所的想法始终在我脑中。收容所,一种宣传大象保护最不违背立场的存在。我逐渐习惯于和各类人聊这个问题。收容所的定位和诸多问题我都思考得比较清晰,借着这个总结也表达一些想法。
这两年,我去了两次泰国拜县的象营,各呆了一个月。一方面是在观察象营的转型,一方面是在确认当地大象产业的情况。由于十几年前开始暴增的客流,让一些湄宏顺府的当地人拾起了祖上一度放弃的养象工作。但随着旅游业回归理性、游客动保意识的提高,拜县大象产业正处在低谷期。几乎每个象营都在考虑卖大象。我个人认为拜县的山地环境特别适合做收容所,且山地民族的大象文化底蕴深厚。带着这种的想法,我两次前往拜县去和当地最大的一家象营沟通,看如何实现转型。但可惜的是,由于各种原因,近几年可能还不能实现。泰国的大象产业比较成熟,简单做个转型即可,困难仅在于钱。在国内,收容所的困难在于制造一个新的、格格不入的产业存在和结构。
立场:收容的立场是休养、退役大象,同时进行宣教。宣教的内容基本是反圈养、反表演的,或者说反大象产业的。即便是不涉及国内的问题,仅以科研数据、国外专家言论作为支撑,公众也会明白那是在暗指当权部门、动物园等的问题。这是我认为在项目实施中最大的困难,即因收容所的动保、动权倾向而导致项目失败。
经营模式:低价格租用仍在过度工作、缺乏休息的老象弱象,以提供给其休养的机会。如必须退役,以尽可能低的价格将其退役。能租不买。主体的模式是,白天一象一夫,夜晚链栓(20米)夜栖。这个模式在泰国柬埔寨等国家都很成功。围栏模式会配合使用,链栓和圈养轮替,强化训练用以管理健康问题也是必须的工作。在退役项目的基础上,逐渐吸纳保护、科研项目,做长期的生境修复、数据收集工作。比如退耕还林、野生象相关研究和保护等。志愿者和实习生项目将是人力物力的核心。
选址参考条件及原因:
1. 野象分布外但不远离:有利于未来开展科研项目;不在野象分布内选址考虑的是人身安全问题,若有野象出没了,必须引入围栏。即便现阶段没有野象分布,在景观连接度修复的过程中,大象也是很有可能出现的。
2. 中老交界:如果可能,最优选在中老联合保护区周边,甚至老方。这样有利于接触老方的工作和吸引国外的志愿者和游客。
3. 当地社区情况:当地贫困,过去有过捕象驯象的历史。有经验丰富的老人和愿意继承大象文化的年轻人。人员上,需要白天工作、陪伴大象的象夫,了解当地动植物的向导,了解现代动物医学和传统医学的人…人员的知识和素质是伴随着项目共同成长的,会被提供充分的外出学习机会。项目会为当地提供就业,逐渐开发各类社区项目。
4. 租赁环境:可为农田荒地,接壤森林的区域。租金要低,或是以粮食农产品抵扣租金。未来会通过景观设计恢复成适宜的栖息地。
5. 交通:这方面问题暂且放在最后。城市中会存在兼具旅游咨询和茶点功能的工作室。
以上简单写了一些项目相关的条件和定位,没有涉及驯养许可、土地和林权租赁等硬性条件。欢迎有想法的朋友来信讨论。
象语和logo解释
象语,即大象的语言。对大象语言的解读基于来源大象声音、互动、行为背景等各方面的科研结果,而只有对大象语言有较深的理解才可能真实地感受大象认知的世界,这个让爱好者最着迷的问题。象语是一个以科普大象学知识为首要目的的项目,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让公众科学地、全面地、从大象角度出发地了解大象;希望可以切断传统观念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人象联结,重塑一个科学的、伦理的、以大象为核心的人象联结。
象语logo表现的是一种仪式行为,一种在同种大象个体间常见的交流活动,尤其易见于亲密的个体间,作为一种感情联结和促进的活动,表达安抚、情绪交流等作用。Logo图形具体表现的是一头非洲草原象(左)和一头亚洲象(右)的仪式行为。非洲象和亚洲象属于不同的属,只有在圈养环境中才会接触到。从基因层面看,象科物种间的杂交在理论上是存在可能的。而从行为和生理上看,似乎也没有障碍。两个物种的通讯行为和声音、化学感受组织和结构以及通讯信息成分的高度相似,让这个两个物种在“看起来上”是存在沟通桥梁的。而且,亚洲象和草原象有过杂交后代,确证的有一头Motty;而几百万年前就分开的森林象和草原象同样存在低水平的野外杂交。
象语logo设计为非洲象和亚洲象的交流,只是想表达象语对几种大象的关注。图中表现的是,非洲象将象鼻放在亚洲象的耳孔处,亚洲象将象鼻放在非洲象的口鼻处。设计原图来自于笔者在柬埔寨实习时的观察,那边有两对大象朋友,Ning Wan和Pearl,以及Easy Rider和Gee Nowl。两组大象伙伴之间常表现出这样的仪式。仪式表达的同时还伴随着各类行为和叫声。仪式的发起多开始于一头大象的焦虑不安。对于类似的大象行为和仪式,人类是缺乏认知能力的。但这就是大象的语言。
上下分别为亚洲象和非洲象的设计原图
该图中还表现了其他的一些细节:
亚洲象和非洲象的外形区别,包括头部(非洲象平齐,亚洲象两个突起)、鼻指(非洲象腹背两枚,亚洲象一枚)、象鼻皮肤褶皱(非洲象覆瓦型,亚洲象平滑)、象趾(非洲象前4后3,亚洲象前5后4,大多如此)、耳朵(非洲象平整、像蒲扇;亚洲有褶皱、卷边,像抹布)、整体体型(非洲象瘦、腕踝相对足面积细;亚洲象足发达、脚趾发达);
Fowler和Mikota博士的Biology,medicine,and surgery of Elephants(简称大象医学或BMS)一书给的是,草原象前4-5,后3-5。Mikota个人认为是前5后4更普遍,但提到了一些权威认为是前4后3更普遍。亚洲象的趾甲也有很多变化,总数在16-20都可能出现。趾甲数信息过去记录在大象id上的,用以识别。买卖大象也很注意这个特征。非洲象我说前4后3,是根据我选择的几张图片,那几张基本是前4后3。图中非洲象为雌象,头部的突起明显;且和右边成年雌性亚洲象体型相似;
亚洲象为雌性,根据耳缘卷边估计25-30岁,原型为25岁;
非洲象有长牙,而亚洲象雌象有短牙,有的伸出鼻牙洞,有的很难看到;
非洲象在兴奋或应激的时候,比如在该各种仪式行为中,会从耳朵、颞腺处分泌出液体,水状的;而亚洲象通常不会,发情狂暴时分泌的是油状的。
非洲象的耳洞处有个小空,这是个体识别重要的特征,该孔亦会随着时间变化;亚洲象耳朵有较明显的脉络,是类似指纹般的识别特征;
非洲象右牙是工作牙,惯用牙,常用来戳土、树皮,看起来脏一些;且端部有个缺刻,可能是挖根、撬树皮时造成的,逐渐会断掉,这在野外比较常见。
象语的英文译成Knowthe Elephants以表达对科普大象知识的重视,斜体Mak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Human and Elephants表达了象语的目标,建立人和大象的联系。
此处解释下此前公众号名象语Knowthe Elephant中Elephant缺少s的问题,这是由于当时公众号英文限制为17个字符,故只能以KnowtheElephant为名。象语logo由笔者设计,由时值高三备考的表妹李诗雨绘制,并参考了BillyWang等人的建议和修改。一并感谢。
最早叫WildLIFE,后更名为象语Knowtheelephant
志愿者招募
实质上,象语没有招募志愿者的资质,也无法回馈名利之物。Billy Wang作为给予了我3年支持的志愿者,是象语重要的合作伙伴,我单方面视其为公益顾问。
在大象圈有着数之不尽需要翻译的优秀材料,我个人能翻译的很有限,通常只能多篇编译或综述成一篇。翻译工作,无疑是在科普方面最重要的,希望大象热爱人士愿意加入到象语翻译团中来。
象语定位
象语仅是一个个人的微信公众号,可能称为博客更贴切。我虽然将其描述平台或项目,但它绝不属于任何机构或组织,所以没有盈利和非盈利的问题。我个人目前也不在大象产业内,尽管我拼命想留在这个产业。我将象语定位为一个科普为主的平台,这是我个人的态度,也是我认为更急需的工作。有些工作有嘴就能来,而有的工作没人做。大象不仅仅是一种需要被保护的动物,更是一种极富魅力、深深吸引人的动物。我们应该更多去了解他们。
最后,想写写个人这些年的感悟。到2019年1月,我个人吃素已经10年了。这是一种因动保和动权出发的行为,不掺杂任何的宗教信仰。在国内,我没有在动物圈接触到吃素的朋友,我也没有加入任何的素食圈。有时觉得挺孤单的,一直格格不入。在国外的,我遇到了很多这样的人,比如Elephants and Bees的创始人Lucy King博士,Elephant Valley Project的创始人Jack…总的来说,素食对我来说已经成为了生活中的一部分,从来没受他人影响过,将来应该也不会。相比10年前的动保动权理念,我可能退步了很多。退出理论框架才感觉更理解人一些。极简是我这两年养成的习惯,几乎失去了对物质的需求。同时,社交需求也几乎没有了。在国外,我见到了很多热爱大象同时常年做着志愿性工作的人,就像我在象语的工作一样。我从他们身上得到了很多动力,我想这是支持我坚持下去的原因。最后,再次感谢Billy Wang,没有他的支持,我不知道现在是否还能有如此程度的坚持。也感谢好友Nina,一直在鼓励我。
2018.12.27
孙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