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以前的自己,我一直觉得品味是钱堆出来的。在形成自己的眼光和品味之前,该花的钱不会少花,该摔的跤不会少摔,该耗费的时间也不会少耗费。
比如,结束英国的留学生活回国时海运了几箱子衣服,但其实之后有很多都没怎么穿;比如,刚到日本的前两年,还热衷于在新年时买一些衣服品牌的“福袋”(价格相对便宜,盲袋,知道款式但不知道具体设计),结果发现袋子里的很多衣服都不是自己的风格、看似实惠的价格其实根本不划算。于是总是对自己生气,觉得品味不好时买到的总是买些低质又便宜的衣服。
这意味着抓不住重点、看不清价值所在、也没有长远的眼光。比如,没理解到一件稍微贵一点、但有设计感又耐穿的衣服其实折损率更低,更划算。从一些吃穿用度的小事上的消费慢慢积累出了教训,才知道贪图眼前的便宜而花掉的钱都要用“后悔”买单。
又比如,我因为自己喜欢旅行也喜欢做规划,所以曾想过帮别人做旅行体验的私人订制。但跟同行里面的其他人交流时,被人家一句话给问到了:其实有钱人的单子会更好接,但如果一个很有钱的富人想来体验最好的酒庄、还要坐直升机观景,你能协调好么?......问我的那个人是可以的,他有过很多类似的丰富体验,而我不行,虽然去的地方不少,但一直都是朴素的“穷游”风格,会徒步,会住青旅。但既然被问住了,就想:果然,体验不够多,品味不到那个层次,自己的视野也就不够广,服务的对象也就有限。从而作罢。
曾经的我是这样的,知道自己见识的少,所以在意去将钱花在买体验上。
但说白了,穿着什么高档的衣服、获得了什么名贵的物品、吃了什么高档餐厅、走了多少个国家,都是用钱可以换来的。以此而得以标榜的“品味”,除了能说明你有闲、有钱以外,并不能代表更多。
而通过消费换来的这种品味背后,真正可以为灵魂的打磨而贡献美好沉淀的,是自己的运用,或者说创造。毕竟,钱能买来谈资的素材,能买来浮华,但更深的意义,或许在于自己在获得这种种的一切后做了什么,又奉献了什么。
以前在网上看到一句话:
“当你停止创造,你的才能就不再重要,剩下的只有品味,品味会排斥其他人,让你变得更狭隘,所以,要创造”。
“希望你能因为自己生产了好东西而感到骄傲,而不是洋洋自得于消费了什么好东西,好品味不值得骄傲。”
当然,品味,也重要,因为它代表着一种审美能力。现在很多人都在说,我们缺少审美教育。所以才有辣眼睛的设计 ,才有粗劣的举止和行为的泛滥。
但前一篇也写过,我们同时也身处一个消费主义的时代。被浮华所操纵,陷入欲望的漩涡难以自拔。
但,因品味而生了这种评判心之后又如何呢?为这个世界的美好做出了什么努力和贡献么?
当我因为过多地沉迷于消费,而减少了自己的产出,当我发现自己画画的退步、写作的退步、表达的退步后,我知道自己成为了一个消费他人创造出的美的人,而不再是一个能为他人带来美的创造者。而“消费”,只会折损福报,只会让自己贫瘠。
希望自己也能像上面引用的文字那样,为早日自己生产出的好东西而骄傲。
是的,去创造,而不是消费。
❤ 今日takeaway:
去创造,而不是消费。
为自己生产出的好东西而不是消费了什么而骄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