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旭是中国七十年代出生的那批人中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作为一个从学院传统中走出来的画家,黎旭经过从以往写实性绘画到现在的表现性绘画的过程,这其中出现了巨大的转变和自我推进。
《黎旭:自由落体》艺术作品展于2020年10月29日至2021年1月28日在莲艺国际平台全面上线。展览全面表现了一个画家如何用个人的艺术孤独之旅,表达同时代人的一种思考。
策展人王春辰在策展文章中写道:“黎旭从传统的学院派,从一个封闭的自我欣赏的系统当中,转向自觉地表现这个世界的创作。这样的转变应该说是非常艰难,甚至是痛苦的。在他的画面中,能够感受到艺术家对人的观察,对周遭世界的那种敏锐感知力。……当我们看他的绘画,也的确可以感受到中国的艺术家并非只是将目光停留在局限的周边环境和个人小情趣上。”
黎旭一直以绘画来展开对普适性的人的存在问题的思考。人体、空间与叙事性是黎旭作品的代表元素,用以涵盖传达与之相关联的现象与问题——无论是普通个体的境遇抑或群体性的狂欢。他于2007年与2008年间创作的作品《射日》、《填海》、《触山》,2015年的作品《消逝的飞机》,最新作品《纽约的春天》、《小丑的狂欢》、《群鸦》等,无不体现艺术家本人从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自我身份的确定以及构建与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对时代特性的批判。王春辰说,“纵观全球的当代绘画,凡是那些能引起大家关注,值得获得大家认同的绘画,无不是对世界性的人类存在的状况作出了反应的绘画。”
从本次展览中,我们不仅能看到黎旭在不同地域空间上的切换,也能感知到他绘画的思想性和人文性。不仅如此,展览能见艺术家这十三年间绘画风格的演变和创作理念的连续性,更展现了他对社会问题和人类本身更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
黎旭保持的审视姿态与他一直变迁的生活经历是无法切割的,也使得绘画成为他人生的第二语言,用以言说自我时代里的一切事物。黎旭在自述中写下的一段话:“身为70年代出生的人,我们这一代成长的过程是和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同步,我们这代人的思想意识也是紧随时代的变革而变化。我觉得我的成长史是一个在变化中寻找自我、丢失自我、确立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试图确立自我又不断被无情打破然后又艰难确立的过程。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孤独之旅,更像是一代人共同的命运。作为一个艺术家,通过自己的画笔,坚定地涂抹下自我的痕迹,在作品中实现自由,这就是我想做的。”
展览命名为《黎旭:自由落体》,来源于他的画作之一。在物理学概念中,“自由”是指没有任何外力的,静止的,加速度为零的状态。因而艺术家本人认为,从某些方面来讲,“自由”的定义可以通过“下落”来真正体现。“自由落体”只有一种力,一种内在的力量,一旦增加了其他的外力,就不能将其视为“自由落体”。结合黎旭的艺术人生经历和过程,王春辰给予了中肯之言,也认为正是他个人所具备的内在力量完成了他的一次绘画时间上的落体。他说,“‘自由落体’是黎旭本身的力量,一个内在价值和坚毅,不受外界干扰。当我们能够遵循这个规律,按照人性去发挥作用,就能够发挥出极大的力量。”
王春辰最后评论说:“作为一个画家,有着很多不同的类型。而我们欣赏的是一个怀抱天下,思考人类和社会境遇的画家。黎旭就是属于这类的画家,他的绘画已经步入了一个走向未来的创作追求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