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9-02-18

2019-02-18

作者: 德虔 | 来源:发表于2019-02-18 08:39 被阅读0次

    天二、治過失(分二科) 地一、顯作意(分二科) 玄一、標

    【又若汝心,雖得寂止,由失念故,及由串習諸相尋思隨煩惱等諸過失故。】

      「又若汝心,雖得寂止,由失念故,及由串習」,這是第二科,治過失。前面是勤方便,現在是治過失。這修行的事情,說我相應了,但是轉眼間就不相應了,就是這麼回事;說不相應,過一會又相應了,它是這樣子的。你不要說相應了你歡喜的不得了,其實你不用歡喜,轉眼間就不相應了;說不相應,你也不要氣餒,說這件事我不要做,不是!你再努力,它又相應了。但這相應不相應的境界怎麼辦呢?這告訴我們,治過失。分兩科,第一科是顯作意,分兩科第一科是標。

      「又若汝心,雖得寂止」,又若是你這一念心,現在靜坐坐的合適了,心裡面很寂靜住,很好。「由失念故」,忽然間由於你失掉了正念了,就把所緣境忘了!忘了所緣境了,就是這個修行的所緣境失掉了。失掉了,那麼跑那兒去了呢?你的心跑那兒去了呢?「及由串習諸相尋思」:這個「由串習諸相」,那就跑到原來的這個境界了!因為無始劫來,我們習慣了在色、聲、香、味、觸上活動,在貪、瞋、痴那裡活動,在男、女那裏活動,習慣這件事,所以這個修行的所緣境失掉了,那麼心就跑到原來那個境界去了。還有這個尋思,八種尋思,還有五種隨煩惱諸過失,由失掉了正念以後,心裡面又跑到原來的境界去了,就是有這個過失。

    【如鏡中面所緣影像,數現在前,隨所生起,即於其中當更修習不念作意。】

      這個修行的事情,有的時候就不分明,但是放逸的這些無始劫來的舊習氣,那可不是!「如鏡中面」像人在照鏡子,鏡子裡邊現出一個頭面來,所緣的那個頭面的影像,很清楚!「影像,數現在前」,一次又一次地就顯現出來。「隨所生起」隨自己的那個不正念,這個境界要現前,怎麼它會現前呢?就是因為你憶念了,你憶念才現前。說我想念我的母親,就是你憶念,它才現前;你若不憶念,這母親的面像就不見了,都是由念來的。說怎麼忽然間我好像也沒有念嘛,你自己不知道,實在是很微細地,就是有念了。「隨所生起,即於其中當更修習不念作意」隨你生出的,不管是諸相裡邊的那一相,或是尋思那一個尋思,或者是五種隨煩惱那一個煩惱,隨那一種生起了,「即於其中當更修習這個不念作意」,就不要念它,它就沒有了。說妄想那麼多,我怎麼樣才能夠排除出去?不念就行了!你只要不念,那所念的境界就不存在了。就是念的關係,但是要停下這個念,那還不容易。現在因為你得心一境性了,你的力量強大,要不念,它就不念。

    玄二、釋

    【謂先所見諸過患相,增上力故,即於如是所緣境相,由所修習不念作意,除遣散滅,當令畢竟不現在前。】

      這第二科是解釋。前一科是標。「謂先所見諸過患相」,你以前曾經修行過,對於這個諸相:是諸尋思,或者是隨煩惱,你修行過,這些都是過患相,你心裡面有厭離心,厭離心,這個厭離心是有力量的。「增上力故,即於如是所緣境界」你就很快的會覺悟了,覺悟了怎麼辦呢?即於如是所緣的境界,「由所修習不念」的「作意,除遣散滅」,這個所緣的境相就沒有了,就「除遣」排除出去,就不現前了,就散失了,就滅除去了。「當令畢竟不現在前」,現在的問題就是你要有力量,常常修習正念有力量,就能使令這些諸相、諸尋思、諸隨煩惱,究竟地不現在前了,令你心清淨了。

    地二、顯所緣(分三科) 玄一、勤求通達

    【賢首當知;如是所緣,甚為微細,難可通達。】

      這是第二科顯所緣,分三科,第一科勤求通達。這時候這個善知識又告訴他,「當知如是所緣,甚為微細」,這個所緣,說我修學戒定慧,修學五停心觀,修學四念處,都有所緣境。這個所緣境先不說,就說我們這個顛倒迷惑的這些所緣境,這件事「如是所緣,甚為微細」,那裡面也是很微細的。我沒有故意地去念什麼嘛,怎麼它就出來了呢?這是很微細的事情。「難可通達」在道理上說你不容易明白,不容易明白的,為什麼忽然間我沒有作意嘛,怎麼忽然間出來這些諸相,出來諸尋思呢?「難可通達」,不容易明白這件事。

    【汝應發起猛利樂欲,為求通達,發勤精進。】

      那怎麼辦法才能夠明白呢?才能令它畢竟不現在前呢?你「應」該「發起猛利的樂欲」,對這個欣樂相,對這無相、無分別,寂滅樂的境界,要猛利的樂欲、歡喜心。「為求通達,發勤精進」,你能明白,怎麼忽然間會出現這些諸相、諸尋思呢?如果你的寂靜的禪定的力量微細了,你就知道了,你就會知道!就會知道它要生起。我們心粗,得到的定也並不深,所以你不知道,在你不知不覺中這賊就來了,你不知道;現在是要猛利的樂欲,為求通達,要精進的用功。怎麼樣精進用功呢?下面這一段說。第二科引教配釋,引聖教來配合這件事,加以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引教。分二科,第一科舉比喻。分二科,第一科是世尊說。又分二科,第一科舉所說。

    玄二、引教配釋(分二科) 黃一、引教(分二科) 宇一、舉喻(分二科) 宙一、世尊說(分二科) 洪一、舉所說

    【世尊依此所緣境相,密意說言:汝等苾芻,當知眾善。言眾善者:謂於大眾共集會中,盛壯美色。即此眾善最殊勝者:謂於多眾大集會中,歌舞倡妓。】

      「世尊依此所緣境相,密意說言」,這善知識告訴這個學生說,「世尊依此所緣境相」,就根據這個所緣境界,已經開始用功修行的人,他內心面有諸相的事情,有八種尋思,有隨煩惱的所緣境界。「密意說言」,就是佛說法的密意隱藏在裡邊,沒有明白的表示出來,但含藏在裡邊,就對你說了:「汝等苾芻當知眾善」,你們修止觀的苾芻,你要知道眾善這件事。「言眾善者:謂於大眾共集會中」,怎麼叫做眾善呢?就是很多人集會在一起的時候,有盛壯的美色,「即此眾善最殊勝者」,盛壯的美色叫做眾善,眾善就是很多的女人,都是美女,叫做眾善。但是很多的美女裡邊又最殊勝的這個叫眾善。「謂於多眾大集會中歌舞倡妓」,又有很多人在那裡,這些女人又唱歌又跳舞,「倡妓」,就是很多的美女在這裏。

    【假使有一智慧丈夫,從外而來,告一人曰:咄哉男子!汝於今者,可持如是平滿缽油,勿令濫溢:經歷如是大眾中過,當避其間所有眾善,及諸最勝歌舞倡妓,大等生等。】

      「假使有一智慧丈夫,從外而來,」假使,假設有一個有智慧的人,從外面來了。「告一人曰」,他也是參加這個大集會,然後告訴一個人說:「咄哉男子」這個咄哉,就是呵斥的味道,又有一個驚恐他的意思,說話之前先叫他注意,這樣意思。「汝於今者」,說你現在「可持如是平滿缽油」可以拿著,這個缽裡面裝上油,這個油很平、很滿,「勿令濫溢」,你拿著它以後不要叫這個油流出來。「經歷如是大眾中過」,現在有大眾,就從大眾裡走過去,「當避其間所有眾善,及諸最勝歌舞倡妓,大等生等。」「當避其間」,你不能撞到人,就是躲避開,從中間走過去,所有的眾善,那些最勝的歌舞倡妓,和那個大等生等要避開,從中間走過去。這個大等生等是什麼呢?就是大眾。

    《披尋記》一四六頁:

    《大等生等者:且依文解,前文說有大眾、多眾,此有情攝,名大等生。後文說有不平地等,此非情攝,是故文中復置等言。》

      「大等生等者:且依文解」,姑且依這個文來解釋,「前文說有大眾、多眾」,就在大集會眾有很多人,「此有情攝」,這說大眾、多眾是指有情說的,「名大等生。後文說有不平地等,此非情攝,是故文中復置等言」。《遁倫記》上有解釋,這個大生、等生是什麼呢?就是長者的兒,大富長者的兒。大富長者不是一個太太,大太太生的叫做大生,小太太生的叫做生等。大生、等生;或者是指國王說的,有各式各樣的解釋。現在《披尋記》的作者說,就是依文解釋好了,就是大眾,通於有情,通於非情。

    【今有魁膾,露拔利劍,隨逐汝行。若汝缽油一滴墮地;此之魁膾,即以利劍當斬汝首,斷汝命根。】

      「今有魁膾,露拔利劍,隨逐汝行」,你拿這個缽油,不要叫它流出來,在大眾中過,另外還有一個魁膾,魁膾就是長得很魁偉的人,以殺生為職業的這個人,「露拔利劍」他手裡拿出利劍。「隨逐汝行」隨著在你後邊,隨著你走。「若汝缽油一滴墮地」,若你拿這個滿缽的油有一滴滴在地上的話,「此之魁膾,即以利劍當斬汝頭」就是斬你的頭,「斷汝命根」你就活不下去了。

    洪二、問眾意

    【苾芻!汝等於意云何?是持缽人頗不作意專心油缽,拔劍魁膾不平地等,而能作意觀視眾善,及諸最勝歌舞倡妓大等生等耶?】

      「苾芻!汝等於意云何?」。這是第二科問眾意,佛就問這麼多的苾芻,你們心裡面怎麼樣?「是持缽人頗不作意專心油缽」,這個拿缽的這個人,他可能會不作意、不注意,不作意就是不注意,不注意,不專一其心注意這個油缽,他不注意這個拔劍的魁膾,他不注意地不平的事情,而能夠作意,「觀視眾善」,去看女人去「及諸最勝歌舞倡妓大等生等耶?」他心裡面會去注意這些事情嗎?

    宙二、苾芻答

    【不也,世尊!何以故?是持缽人既見魁膾,露拔利劍隨逐而行,極大怖畏;專作是念:我所持缽,油既彌滿;經是眾中極難將度。脫有一滴當墮地者;定為如是拔劍魁膾,當斬我首,斷我命根。】

      「不也世尊」,這些苾芻說不會的,「何以故」,什麼原因呢?「是持缽人既見魁膾,露出利劍」,拿著利劍,「隨逐而行」,「極大」的「怖畏」,很恐怖!「專作是念」,他心裡面祇能這樣子注意,「我所持缽,油既彌滿」彌滿這個缽,「經是眾中」從大眾中經過「極難將度」,很難的從這裡走過去,「將」者行也,極難從大眾中走過去,「脫有一滴當墮地者」,假設有一滴油,流到地下來,「定為如是拔劍魁膾,當斬我者,斷我的命根」。

    【是人爾時,於彼眾善,及諸最勝歌舞倡妓大等生等,都不作意思念觀視;唯於油缽專心作意而正護持。】

      「是人爾時,於彼眾善,及諸最勝歌舞倡妓等,大等生等都不作意思念觀視」,他不會去動個念頭去看看他們在幹什麼。「唯於油缽專心作意」,他祇是注意這個油缽在作意、注意,「而正護持」護持這個油缽,叫這個油不要流出來,祇能注意做這件事了。前面等於是個比喻,這下面就是合法。

    宇二、合法

    【如是苾芻!我諸弟子,恭敬殷重,專心憶念,修四念住,當知亦爾。】

      「如是苾芻!我諸弟子」,佛說如是,前面這樣子,這是指修行人說,說修行人的事情,「我諸弟子,恭敬殷重,專心憶念,修四念住,當知亦爾」,修四念住也是這樣子;就是拿油缽那個人,從大眾中走的那一個人,那一個人不是指別的人,就是指你說的,「當知亦爾」。第二科是配釋。

    黃二、配釋

    【言眾善者:喻能隨順貪欲纏等隨煩惱法。】

      「眾善」是什麼呢?就是比喻我們能隨順,「能隨順」生起「貪欲纏」的煩惱等,能隨順生起「隨煩惱等法」,叫做「眾善」。

    【於中最勝歌舞倡妓,喻能隨順尋思戲論躁擾處法。大等生者:喻色相等十種相法。智慧丈夫,喻瑜伽師。】

      「於中最勝歌舞倡妓」,比喻什麼呢?比「喻能隨順尋思戲論躁擾處法」,就比喻那八種尋思的。大等生等者呢,「喻色相等十種相法」,比喻那十種相法。「智慧丈夫喻瑜伽師」,智慧丈夫是誰?就是你的老師,叫做智慧丈夫。

    【平滿油缽,喻奢摩他所安住心,能令身心輕安潤澤,是奢摩他義。露拔利劍隨行魁膾,喻先所取諸相尋思隨煩惱中諸過患相。】

      「平滿油缽」是什麼呢?「喻奢摩他所安住心」,就比喻我們坐在那裡修奢摩他,安住其心,令心不動的那一念心就是油缽。「能令身心輕安潤澤」,我們常常修奢摩他的時候,能令身心輕安破除去一切粗重,所以叫輕安潤澤,這就是奢摩他的意思。「露拔利劍隨行魁膾」,這是什麼意思呢?「喻先所取諸相尋思隨煩惱中諸過患相」,比喻這個過患相的所取諸相。諸相和八種尋思和隨煩惱中這些過患相,就是令心動亂。

    【專心將護不令缽油一滴墮地,喻能審諦周遍了知亂不亂相之所攝受奢摩他道。】

      「專心將護不令缽油一滴墮地」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喻能審諦周遍了知亂不亂相之所攝受奢摩他道」,就是專心的注意內心的奢摩他止,叫他不要亂,叫他不要動,不要昏沈、也不要妄想,是這個意思。「奢摩他道」,奢摩他就是道,所以叫做道,它是往涅槃的路。

    玄三、結住寂止

    【由是能令心諸心相續,諸心流注。由精進力,無間策發,前後一味,無相無分別,寂靜而轉。不起一心緣於諸相或緣尋思,及隨煩惱。】

      「由是能令心諸心相續」,這第三科結住寂止。因為你這樣專心注意心不散亂的關係,也無相、無分別,寂滅而住。「由是能令諸心相續」,能使令你這個剎那剎那的心,相續的明靜而住,這個剎那剎那的心相續的流注一境,這樣子。「由精進力,無間策發」,由於你這個精進,今天也坐禪,明天也坐禪,早上起來也坐,午前也坐,午後也坐,晚上也坐,一坐坐八個鐘頭。「由精進力無間策發」,因為你這個精進的力量,不懈怠、不間斷的鞭策自己,發起精進。「前後一味,無相無分別,寂靜而轉。不起一心緣於諸相」,不起一剎那心有了妄想去攀緣諸相、諸尋思、諸隨煩惱,不會!「或緣尋思及隨煩惱」,不會這樣子,心裡面能寂靜住了。

    《披尋記》一四七頁:

    《由是能令諸心相續等者:此中諸心相續諸心流注:義顯專注一趣,有加行有功用相續而轉是故說言由精進力,無間策發。前後一味,無相無分別,寂靜而轉:義顯等持,無加行,無功用任運而轉;是故說言不起一心緣諸相等。此中一心,謂即一剎那心應知。》

      「由是能令諸心相續等者:此中諸心相續諸心流注:義顯專注一趣」,就是九心住那個第八住,專注一趣。「有加行有功用相續而轉是故說言由精進力,無間策發。」這又是一個意思。「前後一味,無相無分別,寂靜而轉:義顯等持」這九心住最後一個住。「無加行,無功用任運而轉;是故說言不起一心緣諸相等。此中一心,謂即一剎那心應知」。
    (2019.2.18)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02-1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xpo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