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学以(易)致用
学以致用:不会用,就不会学

学以致用:不会用,就不会学

作者: 6bdafa444ee5 | 来源:发表于2017-11-12 20:14 被阅读17次

    学以致用:不会用,就不会学

    知识经济中,我们以为,付费甚至不用付费就可以轻易获得的知识会成为我们的力量,会成为我们个人成长道路上的「盔甲」,但是真实的情况如何呢?

    刚学完一个课程,我们觉得自己就是「知识的王思聪」;等到应用的时候,才发现只是「知识的穷光蛋」;

    刚读完一本书,三番五次「拍案叫绝」;遇到「学以致用」的关键时刻,潮水退去,「虚假繁荣」终变成精神上「一丝不挂」。

    付费购买来的知识充其量只是「皇帝的新衣」:我们并没有把这些付费买来的「盔甲」穿在身上,而只是赤裸游行,得到的只是付费后的「获得感」——以为自己穿着衣服而已。

    然而这个社会是残酷的,往往不看你「学」了什么,而是看你「用」出了什么;

    老板不会因为你订阅了所有「得到」专栏而给你加薪

    也不会因为你一遇到当当图书打折就「买书如山倒」而让你升职

    就像裁判不会因为足球场上落后一方的拼搏精神而在终场之前送出一个点球一样

    社会要的是结果,要的是你个人的「产品」;换言之,知识经济我们付费学习知识只是我们的途径,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最终成为用知识创造价值的人。

    所以就来谈谈让自己如何尽快从为知识付费的人转变为让知识给我们产生效益的人吧。

    1

     

    为什么不能「学以致用」?

    以上种种学习中的问题,一言以蔽之,就是不能学以致用。

    我们为何不能「学以致用」呢?「学」和「用」之间像是存在着一个暗箱,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们看似学到的东西却用不出来,输入却无法输出呢?

    其中有非常多的原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学」和「用」两个环节是脱节的,二者存在「时间差」。

    学与用的时间差

     

    「学」与「用」的时间差

    刚学习一个知识到有机会应用之间往往存在时间差,而且往往这个时间间隔并不短,所以当我们到应用的时候,原来学习过的内容早已「生疏」或者「遗忘」光了,自然就用不出来了。

    所以真正让我们能够「学以致用」是知识的「长期记忆」,而不是刚刚学习结束时候「记忆犹新」的「短期记忆」。「短期记忆」给我们带来很多「收获感」,这些收获感恰恰也是这么多知识付费产品精心设计、刻意追求的,因为只有这样的「收获感」才能让用户满意,带来随之而来的不断付费。

    付费

    作为务实的学习者,我们不应该只是满足于刚看完书那一刻的「收获感」,而是要把感觉化为能力,这样才可能在应用的时候用的出来。既然「学」与「用」之间存在时间差,我们对记忆的追求也不应该只是一个时点是否记得,而是在一个时段内都记得。那我们应该采取什么策略来应对这个「时间差」呢?

    2

     

    如何缩短「学」与「用」的时间差

    在学生时代,老师会用布置作业的方式,让我们晚上能够迅速应用白天上课所学的知识,来缩小学习到应用的时间差,达到巩固所学的目的;但是当我们成年以后就是「放羊式」的学习了,再也没有人来设计家庭作业、考试来帮助我们尽快应用刚学习的知识了。针对成人学习的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什么策略来缩短这个「时间差」呢?

    用以致学

    创造「用」的机会

    缩短「学」到「用」的路径

    2.1

     

    「用」以致「学」

    记得医学院学习儿科的时候,要了解婴幼儿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能力,比如什么时候会翻身,什么时候会说话,什么时候会单脚跳……都是一些枯燥的数字,怎么也记不住,看过就忘。但是等到自己有孩子以后,有了解这些知识的需求了,这时候再学习这些知识,就什么都记住了。并且这些知识即使是生了二胎,依然记得。这样应用过的知识才真正是自己的,而不是死记硬背。

    平时研究再多菜谱和烘焙的方子,到了做菜的时候都没有用,可能连菜谱都找不到了;不如做菜之前临时学习,学完了立刻就能做;做完从家里人的表情就能立即得到反馈;马上复盘、迭代。

    这些就是典型的将「学以致用」变为「用以致学」。把「用」放在「学」的前面,也就是所谓「以应用为导向的学习」。我们生活工作中遇到问题了,我们以此为出发点去针对性地学习,这样学习的内容自然马上就有用的机会,不用空空坐等「姗姗来迟」的应用机会,自然就缩短「学」与「用」的时间差了,甚至「学」与「用」之间无缝对接,达到「零时差」了。所学即所用,所用促所学。

    缩短「学」与「用」的时间差,这样一来在应用的时候,因为距离学习这个知识的时间间隔并不长,所以依然还记得,马上可以用的出来;同时,知识的应用也加深了知识的理解记忆,达到了「学」与「用」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现在信息爆炸,太多知识、干货在吸引我们的眼目;太多需要我们学习了,我们有时候也太想做一个「有趣的人」了,因此什么都想学。我们要筛选,学会说「不」,也就是所谓的「节制」。我们要么不学,要学就绝不浅尝辄止;不要为了学而学,如果一直用不上的知识,学习了往往也意味着白白遗忘,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浪费时间」。不如把这些想学的内容放在清单里,留待用得上的时候再去学。这样的用以致学才能真正学以致用。

    2.2

     

    创造「用」的机会

    然而不是所有场景的学习都能够「用以致学」的。

    学习不是都那么功利的,我们学习有时候就是因为热爱学习本身的内在动机所驱动。而这些知识不知道什么时候可能就派上用场了;

    有些学习如果不学好就用,是要付出代价的。比如刚学了一点股票知识的皮毛,就去投资,钱就打水漂了;

    并且只是「用以致学」的学习会缺乏「后劲」,因为没有强大的知识储备。

    因此更多情况我们还是要「学」在前,「用」在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建立长期记忆,到关键的时候能用得上呢?

    没有机会,我们可以创造机会啊!我们可以在主动学习之后,再主动创造应用机会啊(可以看到主动是学习者多么重要的品质)!这样不就人为的缩短了「学」和「用」的时间间隔了吗?这样不就无所谓刻意追求「学」和「用」谁在前,谁在后了吗?在自己频繁创造的应用机会中,进行「知识应用的彩排」,等到真实世界「用」的机会突如其来之时,我们不就更胸有成竹了吗?

    「费曼」就是一种特别好的「用」的方式,关键这个用的方式可以我们自己掌控,机会可以自己创造。

    比如有一次我看了一篇帖子关于超市如何设计来促进顾客消费的。我就和我妻子「费曼」了一遍,之后我们带着好奇去观察常去的超市是不是真的这样设计的。果然在进口酒水专柜附近的地砖和别处不同,不仅更高级一些,而且还略微不平,促使顾客放慢脚步,增加消费的可能……这样不仅仅是把所学用起来了,减少了「学」到」用」的时间间隔,更是让平时「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增添了一丝乐趣。

    2.3

     

    缩短「学」到「用」的路径

    Learning by doing

    传统教育给我们的学习模式往往是Learning then doing。往往充分学习,有了书本知识,有了理论指导之后,我们才有安全感,觉得自己「懂得了」才敢去用。我不知道大家学校上实验课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体会。一类学生是把实验指导非常认真看了好几遍才敢开始做实验;而另外一类学生(往往是学习不怎么样的男生……)粗枝大叶的看了实验指导的第一步就开始做了(而且还信心满满……),做的过程碰到问题再自己鼓捣鼓捣或者再反过来翻翻实验指导。但是我观察到的结果往往是这样边学边做的效果更好……

    对于电脑软件的使用也是如此。有人对接触新的电脑软件有着「天然的恐惧」,总是希望找到一本教材教会自己之后再上手,深怕把文件或者电脑「弄坏了」;而有人的学习路径就完全不同,随便点开菜单栏,然后挨个鼠标点一点,看看有什么效果、功能,如果遇到问题再看看「帮助文档」。谁学习得更快呢?

    从开始学习到学会、学完是一个很长的路径;走完这个路径本身就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如果我们是学完之后再去应用,那么从「学」到「用」的时间间隔当然就很长了。因此,很有效的一个办法就是把学习化整为零。人为地把学习拆分成一个个小的阶段性目标,这些小的学习目标就构成了「中转站」;到达一个中转站的时候,就不要继续学下一个任务了,而是马上把之前所学用起来。这样一来,「学」与「用」之间的「长路径」就被切分成中转站之间的「短路径」了,把学习和应用穿插起来了,使「学」和「用」不再脱节。

    其实想想我们上学的时候不就是这么干的吗?课本每课后面都有一个小的习题,让我们马上应用,而不是等到期末的时候再集中应用;上课的时候老师不是很喜欢随堂考试吗?只是我们现在读一本书,往往把在书上「画道道」的标注当成是唯一的学习方式了;一个章节结束以后,我们不能给自己出一些「课后习题」吗?想想书中的内容对我的启发,对生活的应用?一定要一本书读完,再等到真实生活中不知何时才会出现的应用机会吗?

    3

     

    总结

    衣橱里的衣服再多,只有穿在自己身上的才有可能使你更迷人;

    知识付费买的不是「拥有」的感觉,而是真正能用出去的能力。

    衣服买了,太久不穿会忘记自己曾经还有这样的衣服;

    知识也是如此,付费学习之后就创造一切可能缩短从学到用的时间差,用起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以致用:不会用,就不会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xpo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