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自己早起阅读时,会顺手把当天“有感觉”的片段拍照发到朋友圈里。有一天,看的是日本作家富田和成的《高效PDCA工作术》书中的一小段文字:
“让人感到焦虑、疑惑、踌躇不前的原因不外乎一下三点:
不知道自己最终想要得到的什么样的结果。(目标不明确)
不知道自己目前所做的努力是否值得。(方向不明确)
不知道自己现在的做法是否应当继续。(手段不明确)
不弄清这些事情,就无法激起内心的热情。处在这种情况下的人,遇到问题也没有勇气主动解决。”
那天关注的人特别多,绝大多数人都表示戳到他们的内心,寻求破解之道。面对大家的渴求,我只是淡淡地告诉了书名。如果换做以前,我肯定会给对方讲一大通道理,然后等着去收获对方崇拜的眼神。但是当我自己真的去反思自己目标管理的上成功与失败后,忽然发现所谓的奖励或方法,不过是一种自我愿景的强化。最终能否执行下去,只关乎一点,就是自身对目标的渴求程度。
如何才能让自己重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这就是一个思考深度的问题。妄图不费脑细胞,就想找到答案的人,舶来品的失败领悟多半会让他们痛彻心扉。
所以,当我们目标不定、路径不清、策略不明时,最需要做的就是,静下心来和自己独处,连续问自己“为什么”或者“如何办”。情绪冷静的背后,是小宇宙炙热地燃烧。
逻辑思维的另一个基本概念,是因式分解当中存在着的两种不同的逻辑树形,一种是反复强调“WHY”(原因)的WHY树形,另一种是反复强调“HOW”(如何)的HOW树形。
在查找原因时,就要反复追问并且回答“为什么(为什么不行?/为什么能行?)”的问题;在寻求解决课题或者解决方案时,就要反复追问并且回答“如何(如何组织/如何实现)”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在PDCA循环当中具有魔法般的威力。
举个例子,如果你最近打算重启减肥大计,你第一件事情会做什么?很多人凭着直觉会说,“今天中午不吃饭了”、“这个礼拜找个私教”、“明天出去跑步”......如果这些是有效的,肚子上的救生圈早就到别人身上去了。所以更好的做法是,让自己找找原因:
如何才能减肥成功?
如何控制饮食?
如何少吃高脂肪和高热量食物?
......
随着这样三至五个层次的追问,自己必然会找到最真实的答案。
以前看过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青年人去问大画家阿道夫·门采尔:“我画一幅画往往只用一天的时间,可为什么卖掉它却要等上一年?”
门采尔回答道:“请倒过来试试!你花一年的功夫去画,那么,你只要一天的时间就可以卖掉它!”
可想而知这个年轻人的积极性会多受打击。越是焦虑就越容易急功近利,越是急功近利就越无法画出优秀的画作。到最后,不论是画技,还是名望,都会离他越来愈远。而门采儿的建议看似辛苦,却反会使他更优秀。
同样,在我们追求结果的时候,若能多关注源头,做足思考上的闭环,就能让后续的路越走越轻松。比起傻白甜般勤奋,你更需要的是具有自我反思与进化的能力。
—涂大侠快说—
世界上有一样东西,对于你而言,比任何东西都弥足珍贵,那就是你在每段经历中的感受,还有思考。
网友评论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