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的男孩,居家网课的日子里,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学习,很少和父母沟通”。
这是一位陌生家长咨询时第一次反馈的问题,我原以为是一位妈妈,因为在我的印象当中,投入时间、精力关注孩子学习的是妈妈多一些,还称呼了好几声姐,但第二次正式沟通的时候,他忍不住的告诉我他是一位大哥。看来下次不能这么武断了。
同时也了解到这位家长对亲子教育的话题平时关注的很多,也有自己的研究,咨询过不少的老师,那我问他,您经验肯定也不少,我的宝宝还小,为什么觉得我会解答您的问题?他告诉我,被我的真诚所打动,莫名的也被感动到,看不到真人,以电话两端的声音、文字的往来,传递着互相信任和帮助的心。真心感谢网络时代弘扬的正能量环境和主旋律。

十二岁,逐步踏入青春期的年龄,典型的叛逆心理是阶段性的表现,会有一系列让家长头疼的行为,比如撒谎、厌学、易发生沟通冲突等,这种行为只是冰山一角,重要的是要透过现象,找到孩不愿意和家长沟通的原因。
1.心理原因: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发展逐渐成熟,促使他们自我意识增强,凡事想自己做主,对父母的建议、说教等有看法。
2.原生家庭影响
家长在小时候就受严厉父亲的管控,现在慢 慢觉醒是不是对待孩子的方式中映射了自己以前受过的创伤。即使孩子做的好,也是扮演一个严父形象,不轻言去表扬赞赏孩子。
3.不恰当的沟通方式
面对躲避、抗拒同自己沟通自己的孩子,父母们有不解、委屈,有的陷入焦虑。心想,自己恨不得把心掏给孩子,与孩子沟通,无非是想知道孩子的安危,也是表达关心,或者提供建议、指导,希望帮助孩子人生道路走得更顺、更好,可是,孩子为什么就不领情呢?殊不知,说教、建议、劝说、讲道理等方式开展日常互动,没有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只会造成越想沟通,越无法沟通的地步。
这种种原因背后的根本点是:缺乏归属感和价值感。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在于追求价值感和归属感。想通过自主性体现我可以做到,但父母总会各种否定;考到90分以上,想得到父母的认可和鼓励,但父母总会抱更高的期望,让本是避风港的爱的家,变成父母的唠叨,不得不自己沉默。久而久之,问题堆积到一定的量,会发生让家长认为翻脸不认人的行为。

当一个孩子的价值感和归属感都很强的时候,他比较容易表现良好。针对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父母需要做以下几件事:
1.多鼓励孩子,帮助他们说出感受
一个自信的孩子,对生活学习积极乐观,更能处理生活中的困难,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大脑形成正向回馈,面对孩子的行为,家长应主动的、鼓励性的回应,“纠正之前先联结”,强调“孩子感觉好才会做得更好”迂回方式取代直接评判孩子这不好那不好,先让孩子面对感受。比如:我看到你最近不出门,不愿意和我们说话,内心一定有不满或烦恼吧。
2.给孩子足够的信任
给孩子多一些空间,少一些控制,相信他们能做好,做一个观察者,必要时给予帮助。找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实在不想用语言表达,可以采用便条形式留言,打开孩子内心的心结。
3.引导孩子合作
可以让孩子参与到家务当中,分工进行,一方面让孩子参与其中,是这个家庭中很重要的一员,另一方面也可以增进亲子间的互动。
4.营造温暖有爱的家庭氛围
家庭环境,是孩子茁壮成长的土壤,一个有爱的家庭,是一家人好好说话,有说有笑,设置不同的小仪式区分平日的平淡,比如,早起一起锻炼或晨读、约定一个家庭电影日、每周做一顿美食享用、开一次家庭会议等等,都可以让父母和孩子有共同的参与和讨论。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变得更好,每一位孩子都不想把自己搞砸,只是在日常对话的细节中,容易产生误解,让爱变成障碍,让助力变成阻力,无论如何,要把对方的归属感和价值感摆在首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