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这本书很出名,我一直很想看,去年从手机上下载了这本书,可是开头那雾蒙蒙的梦境,让我看不明白,一度读不下去。前两天听书时听到了这本书的拆解,终于明白这一切都是杨绛先生万里长梦中的情形,作者是以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丈夫和女儿相继住院,作者一个人奔走在家和医院之间,努力照顾、拼命挽留亲人的情感体验。
明白了这些之后,我重新开始读这本书,这次从头到尾很快便读完了。这本书除了前半部分作者用梦境的形式表达我们仨相守的最后几年中依依不舍的悲情之外,后半部分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的点点滴滴,这部分是更吸引我的。因为“我们仨”这个堪称完美的书香之家,是中国幸福家庭中十分完美的样子,我很想看看这是怎样的一家三口,这一家三口是如何幸福地相处的。
看完之后我发现,这个家,很朴素;这三个人,很单纯。他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书中写到:“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这是一个温暖有爱的家,夫妻恩爱和顺,女儿聪明活泼,一家人相濡以沫风雨同舟,任它是乱世飘摇还是现世安稳,都深信此生没有生离、唯有死别。
是的,没有生离,只有死别。一九九七年春,女儿钱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末,钱钟书去世。耄耋之年的杨绛,连续丧女又丧夫,如果说人生是一场修行,属于杨绛先生的修行格外地艰难。她在书中说:“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有亲人在,家才是家;失去了亲人,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变成了冷冰冰的客栈……我家超人也说过这样一句经典语录:“对于儿子来说,你在哪,哪就是家;对于我来说,你们娘俩在哪,哪就是家。”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是我遭遇丧女又丧夫,这种悲伤我能否承受的住,真的难以想象。可是,到底是什么支撑杨绛在面对这人生的重创,却依然坚强地活下去?在我听到拆解这本书的拆解人讲到钱瑗、钱钟书去世之后杨绛所做的工作,我明白了。
从1998年钱钟书去世到2015年5月,杨绛独自生活了17年。这17年里,她做了如下的工作:
1、整理并出版《钱钟书集》13册;
2、整理并出版《宋诗纪事补订》5册;
3、整理并出版钱钟书的全部读书笔记《钱钟书手稿集》,这部手稿集分为《容安馆札记 》《中文笔记》《外文笔记》三部分。其中《容安馆札记 》有三大册,2000多页,分为802则;《中文笔记》全20册,9本残页、25本大本、38本硬皮本和11本小本,凡83本;《外文笔记》约计35000页,共211个笔记本。
4、写作并出版《我们的钱瑗》;
5、写作并出版《我们仨》;
6、写作并出版《走在人生的边上》。
这就是答案。17年间,她做了这么多超负荷的工作,她的生活充实、恬淡、知足,她没有时间去想别的。她说:“他们都是我生命的一部分。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周国平说,“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她把钱钟书留下的手稿全部整理完毕,把自己的一生所学也全部付诸于文字,让自己、让一家三口都不留遗憾于人间,同时也扛起了一代知识分子的文化担当。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完美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可是,杨绛先生却给了“我们仨”一个特别完美的结局。
看完这本书,想到我们一家三口,我们仨才刚刚开始,在以后漫长的岁月当中,我们仨也要像他们仨学习,要幸福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