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运来了

作者: 流觞阵地 | 来源:发表于2019-01-24 12:08 被阅读0次

“春运”这个词,第一次正式出现,是在1980年的1月11日。

当天的《人民日报》转发了《人民铁道》的报道:

“铁道部决定全路在春运期间增开临时长途客车24对,临时短途客车228对,共252对,比去年春运期间增加30对。”

此后,“春运”成为了中国人每年年底的“关键词”。

也成为了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迁徙活动。


为什么春节一定要回家?

“为了小孩、为了父母、为了生活,在外面挣得再多,过春节大家还团不了圆,就没什么意义了。”

纪录片《归途列车》中的外出打工者这样说。

在网络购票还不发达的时候,为了买上回家的车票,很多人凌晨就开始去售票口排队。

北方的人们带着军大衣、小马扎,一连五天每日凌晨就去排队抢票,可很多人仍是一张都买不到。

中国人是最能“适应环境”的一类人。

一条路走不通,就试其他路。

比如,有私家车的人,发起“搭顺风车”服务,买不到票的人一起拼车回家。

还有的人选择“曲线救国”,中转两次甚至更多,“海陆空”一起上,海南、广东地区的有些人,甚至会经东南亚或者香港中转。


买到车票那一刻的欣喜,在归途中很快被冲散了。

车站围起长长的“安全通道”,一眼望不到头的进站队伍。

旁边人的行李时不时地戳在脸上,小孩子的哭闹声震耳欲聋。

人贴着人,一寸一寸移动着。

为了能有一个“立足之地”,蜂拥而至的人们冲向车门。哪怕你买到的是座位票,上车晚了,你可能都没办法走到自己的座位那儿。

每个空隙都塞满了人,任何人想移动都很困难,就像被种在地里的萝卜。

几十个小时的车程,没有办法上厕所。

长时间处在密闭空间里,身体无法移动。有些人会出现“春运综合症”。

在外打工几年的夫妻俩,存了几万块钱,终于决定回乡开个自己的小店。

因为春运期间小偷多,夫妻俩一路精神都高度紧张,挤在空气混浊的硬座车厢里,不吃不喝也无法上厕所。

结果中途妻子开始“笑的停不下来”,面部抽筋、呼吸越来越急促,开始出现窒息状况。

经过急救并无大碍,妻子只是因为精神高度紧张产生了短暂精神异常。

在“春运”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拥挤嘈杂,空气不畅,长时间保持一个坐姿或站姿,人的生物钟容易紊乱、免疫力降低,出现种种不适。

比如:晕车、血栓类疾病、消化道、呼吸道疾病等。

时代不断在变化,“春运”也是时代的产物。


改革开放之后,政策发生改变,很多人从经济落后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形成了人力的大量流动。

“春运”应运而生,几十年来影响着数亿中国人。

如今,网络购票变得越来越普遍,高铁、动车舒缓了交通压力,也提升了乘客体验。

但“春运”好像仍是大部分人,年底要“打的一场仗”。

不管你是Kevin还是李得胜、是Linda还是王小红,都很难跳脱“春运”的大潮,大部分人被裹挟其中“身不由己”。

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飞上了天,其实我们都还在地上。

又到一年春运时,归途路上,祝平安。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关注流觞阵地微信公众号:takusee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春运来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yey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