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脊,中医传统的按摩方法。即两手沿着脊柱的两旁,用捏法把皮捏起来,边提捏,边向前推进,由尾骶部捏到枕项部。简单地说,捏脊疗法是用双手拇指指腹和食指中节靠拇指的侧面在人体背部皮肤表面循序捏拿捻动的一种中医治病的方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3205428/75dbfec180a0b614.jpg)
捏脊疗法可以刺激人体的植物神经干和神经节,通过复杂的神经体液因素,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并整体、双向地调节内脏活动,从而防治多种疾病。为加强疗效,在挟提到与病情相关的背俞穴上时,可加重挟提力量,并用力向上提捏一次。《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粘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
![](https://img.haomeiwen.com/i3205428/0cbefcba37cd3720.jpg)
捏脊的穴位是指“夹脊”穴,位于腰背部,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0.5寸,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
人体背部的正中为督脉,督脉的两侧均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督脉和膀胱经是人体低于外邪的第一道防线。通过捏脊疗法,有调整阴阳,通理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等作用。
![](https://img.haomeiwen.com/i3205428/1db5415ca7837e67.jpg)
常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失眠及小儿疳积,感冒,发烧等症状。
胃肠疾病:孩子脾胃薄弱,又不知道饥饱,如果吃了过多高能量的食物,如油炸食物、甜腻食物、高蛋白食物,会因不能完全消化、吸收而影响脾胃功能,形成积滞、厌食;消化不良还可能引起腹泻;其他感染性腹泻会迁延变为脾胃虚弱。这些脾胃疾病都可用捏脊疗法来治疗。
肺系疾病:孩子反复感冒、咳嗽,西医称为免疫功能低下,中医则认为是小儿卫外功能薄弱,阴阳不调。捏脊通过刺激督脉和膀胱经,能调和阴阳,健脾理肺,从而达到提高免疫力、减少呼吸系统感染的作用。
夜啼、睡眠不安,中医有句古话:“胃不和则卧不安”。捏脊疗法能调理脾胃,使之正常运转。脾胃功能正常了,孩子就不会有腹胀、腹痛、胃脘饱胀的现象,自然能够安然入睡了。
遗尿、多汗,通过捏脊来刺激人体脊柱两侧的植物神经干和神经节,起到防遗尿、止汗的作用。
此外,捏脊疗法对于身高的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捏脊步骤
俯卧于床上,背部保持平直、放松。
捏脊的人站在宝宝后方,两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
食指半屈,用双手食指中节靠拇指的侧面,抵在孩子的尾骨处;大拇指与食指相对,向上捏起皮肤,同时向上捻动。两手交替,沿脊柱两侧自长强穴(肛门后上3~5厘米处) 向上边推边捏边放,一直推到大椎穴(颈后平肩的骨突部位),算做捏脊一遍。
第2、3、4遍仍按前法捏脊,但每捏3下需将背部皮肤向上提一次。再重复第一遍的动作两遍,共6遍。
最后用两拇指分别自上而下揉按脊柱两侧3~5次,每次捏脊时间不宜太长。
一般每天捏一次、连续7~10天为一疗程。疗效出现较晚,可连续做两个疗程。
注意禁忌
时段:捏脊在早晨起床后或晚上临睡前进行疗效较好。
温度:捏脊时室内温度要适中,捏脊者的指甲要修整光滑,手部要温暖,手法宜轻柔、敏捷,用力及速度要均等,捏脊中途最好不要停止。
手法:① 开始做时手法宜轻巧,以后逐渐加重,使小儿慢慢适应。② 要捏捻,不可拧转。③ 捻动推进时,要直线向前,不可歪斜。
年龄:适于半岁以上的宝宝,年龄过小的宝宝皮肤娇嫩,掌握不好力度容易造成皮肤破损;直至成年均可运用此疗法,但年龄较大者背肌较厚,不易提起,穴位点按不到位会对疗效有一定的影响。
禁忌:背部皮肤有破损,患有疖肿、皮肤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