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讲义制作
比上次成熟了很多,回想前几次参加时,选题的模式就是一题一题地过。这样体验极差,这让我想起了一个让人拧巴的故事,你顺着麦田往前走不能回头,然后摘下一个你认为最好大的麦穗,只能摘一次。这故事是苏格拉底说的,我感觉这很折磨人。选个题就像是在选对象一样。
没有标准,只能够凭感觉。能不能选出合适的题目呢?如果你的经验足够丰富,应该可以选出来。但是啊,这样效率极低。选题不像选对象,不能反悔。选题是有一定标准的,同时是需要反复筛选的。这种顺序选题的方式不仅不一定能够选到好题,还会造成大量的时间浪费。
后来我就提议,先确定框架和主要题型,围绕南京考点来选题。有了这个大框架后,虽然选题时还是比较纠结,但是方向有了、标准也大致有了。时间可能还是花费了不少,但轻松很多。
2️⃣ 全章题型分析
上午讲义制作,下午题型分析。
我觉得讨论效率非常低,因为大家经历、经验不对等,很难站在同一角度讨论。比如讨论题型考点趋势就很难,但是对解题方法讨论是大家擅长的。
所以,重点题型考试趋势我来讲解,具体的题目大家互相讨论。讨论怎么解答、讨论怎么给学生讲。效率一下子提升了不少。
3️⃣ 讲义制作提升
讲义制作效率还是不高,而且有的老师没能参与进来,来这里完全是浪费时间。
问题就出在我们在用经验筛选题目,新老师经验不足,不同的老老师经验不同,同时题目每年更新,经验不一定能够派上用场。
所以,需要每年对中考题、模考题的考点都需要分析。这个无论新老师还是老老师都是可以做到的。一些软件可以直接生成这样的逐题考点。
所以啊,制作讲义,不求完美、全面,但求贴近考点。更好一点的是,题目之间有难易度区分,按照由易到难排列,同时题目之间有逻辑有关系。
4️⃣ 总结一下
看着我们的讲义制作过程,就像是看一棵树慢慢长大。一开始,我们选择题目如同孩子学步,摇摇晃晃,总是跌跌撞撞,可是,经过一番摸索,我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步伐。我们学会了借助框架和主要题型来引导我们的选择,虽然每次选题时仍旧会有点纠结,但至少我们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了。
全章题型分析时,我们意识到单打独斗不如齐心协力。我们开始分工合作,让每个人都能在讨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有人引导方向,有人深挖细节,每个人都能发挥出自己的特长。
而在讲义制作提升上,我们学到的是,团队里每个人的参与都很重要。新手老手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们不能只靠经验。题目年年变,经验或许会过时,但我们共同分析考点,就能找到始终不变的核心。
所以,我们做讲义,不追求满分,只追求对得起每个考点。我们按照难易程度来排列题目,让它们之间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逻辑的整体。这样,我们才能给学生最接地气的复习指导,才能真正帮到他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