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中饭的时候,小黄老师特意坐到了我的身边,问了我一个问题,她说过两天要进行学期中段测试了,不知道语文课怎么复习,这两天有点发愁。
我首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学期中段,小学语文课不需要复习,也难以取得复习的效果,原因有二,一是这个时候的复习时间短,难以进行系统复习,所以效果不一定能如自己所愿;第二个原因是,语文课的复习不像数学与英语,有明确的知识点,而更多的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运用,短时间的复习不仅很难抓住要点,而且往往容易事倍功半。
听我这么一说,小黄老师更发愁了:“我也觉得您说得有道理,可是没有复习,总感觉心里没底,该怎么办呢?”
我非常理解她的心情。我们很多时候确实就是这样,有一些事情,做吧,明明知道不一定有效果,可是不做吧,却又不放心,也不甘心,于是宁愿牺牲一些时间和精力,还是要选择做,最后结果如何,我们都能心安理得地接受,因为我尽力了。
看到她纠结的样子,我跟她说:“要复习,那就得有系统性,其次要有趣味性,如果不能做到这两点,复习很有可能会徒劳无功。”她表示赞同,却又苦于不知道该如何做到这两点。
接着,我给她出了一个主意。她的学生是六年级,根据他们的学习能力,不妨引导他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把这个学期学习的内容进行梳理,建议用“知识树”的形式进行呈现,一来形式比较新颖,能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二来可以充分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她一听,连连叫好。
我接着说,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由老师先对“知识树”的绘制给予指导,比如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梳理,梳理到什么程度,然后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先在小组内进行分工,然后小组各成员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最后小组内交流,每一个人不仅要介绍自己的“知识树”,还要对所有成员绘制的“知识树”的内容进行补充或修正。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负责一个单元的“知识树”并进行介绍,他就必须要对这个单元的所有知识点进行回顾、整理,同时,在交流、补充、修正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又通过听取其他成员的介绍,补充修正其他成员的“知识树”,获得了别的单元的知识汇总。这样,老师只要在各个小组间了解情况,发现典型的错漏点进行重点复习,或者发现绘制得特别好的小组或个人,请他们介绍自己的“知识树”,带领全班同学一起复习,我相信,学生不仅会喜欢这样的形式,而且复习效果也可能会事半而功倍。
复习,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我们的复习很多时候落入了一个旧的窠臼,那就是把知识点重新讲一遍,练一遍,却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这样的复习往往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如果我们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打开我们的思路,为复习增添一些趣味性,也许复习的效果就会不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