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的脉流从未断代,文化的根基牢不可破,由此积淀出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优秀的文化渊源。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骨子里对文化重视的具体体现。
北沟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化积淀深厚,学术氛围浓郁,该村的村民历来重视文化的影响力和教育发展的必然成果,从古到今,举学者比比皆是。村中从教着良多,教师夫妻也有好几对,由此可见,村中确是文人辈出,脉源渊古,文化根基深厚,氛围浓郁,堪称一方知名文化村也不为过。
今天我要说的是在清朝乾隆年间的一位征士,他姓秦名泾。《合阳县全志》载文如下: 秦泾,字幼湜,号洪波,镐子,邑诸生。乾隆丙辰,举博学鸿词。丁已,召试,下第归遂弃举子业,以征士终。征士自少读书,日数千言。为文喜称述忠孝轶事。性又好问。张月槎前辈名(名汉)与幼湜同应鸿博试,尝语余云,合阳秦君遇人辄问,竟有不必问而问者,何欤?余亦疑之。后与大荔李子维则法语及,维则言,幼湜在小试场即是如是也。盖虽知亦问云。所著诗文藏于家。子诒谋,见选举。
秦泾,字幼湜,号洪波,秦镐的次子,合阳县的生员(秀才)诰封榆林训导。乾隆丙辰(1736年)通过博学鸿词(科举考试制科的一种)中举。丙辰词科共荐举二百七十六人,取列一等五人,二等十人,姓名俱载馆选录。外与试未用者二百二人(养吉斋丛录之十)秦泾是外与试未用者。
丁巳(1737年)召试(皇上召来面试,封建时代选拔官吏的一种特殊方法),结果没考中,回到家里,放下考取功名的学业,毕生以征士(出征的士兵)至老。他从小就喜爱读书,每天都在千言以上。喜欢编撰事关忠廉孝悌方面的文章和逸闻趣事。然他还有个非常好的习惯就是好问,知道不知道的都要问清楚。
张月槎(cha)名汉,字月槎,号蛰存,生于康熙十九年庚申(1680年)云南石屏宝秀,张本寨人,自幼好读书,才华横溢,诗词歌赋无所不能。康熙癸巳(1713年)恩科进士,后因上奏疏被当道从中扣押,被权贵解组归乡。乾隆丙辰(1736年)开博学鸿词特科,“以诗赋精祥”入选,御定二等第三名,第二次入翰林院。
他们一起同年应“博学鸿词”试,他曾经说,合阳秦泾君遇人,随时随地就会问问题,本来一些是不必要问的问题,他都要再三询问,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也知道他就是这样的喜欢问问题,但是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我也很疑惑。后来他与大荔的李维则说起此事,李维则用颇俱意味深长的语气说,幼湜在乡试的时候就是这样,虽然他啥都知道,但他还是要问的。秦泾一生所著诗文都藏在家里,未见面世,不知道存否?他一生有两子,长子秦诒谋,乾隆十五年(1750年)庚午优贡,榆林训导,吴堡县教谕。次子兆谋未见有传。
从以上志书记载,我们还原出一个弱冠书生的日常和英姿勃发的少年郎,倜傥中似乎还夹杂着些许豪气。他从小就善攻读,孜孜不倦,每日诵读的文章数以千言,而不知疲倦,这真是:“常向书中去,谴字著文章。一朝恒志立,万里保乃疆。天下家国事,如忧在心房。催马驱贼寇,秦家好儿郎。”小小的村庄已盛不下他抱负家国的雄心壮志,在仕途的道路上受阻并没有使他灰心丧气,而是拾鞭上马,一路疾驰在保家卫国的征程上。
史书未载,秦泾与清朝著名骈文家、诗人胡骙,字稚威,号云持,浙江绍兴张溇人,雍正己酉(1729年)浙江副榜,乾隆丙辰(1736年)举博学鸿词,性有狷介兀傲之气,有过密切交往。胡骙虽未及第,但在诗文方面有非凡造诣。他们同年举博学鸿词,应该在此期间熟识,彼此因诗文结缘。后胡骙应山西蒲州守周景柱聘修《蒲州府志》,二十三年,卒于蒲州。在其他资料里,寻得胡骙为送秦泾所做诗文一首:
清代诗人胡天游画像送秦泾幼湜归合阳
清代:胡天游
相士常苦衣,相马常苦肥。
古来岂不然,勿谓今更非。
秦士焚舟来,超乘争腾希。
自许一战霸,空捩千钧机。
仍将片叶身,远向灞岸归。
灞陵夜半雪,南山夺光辉。
勾芒迟迟春,仓庚鸣不违。
浮云浩茫茫,安知所从依。
谡谡秋树林,下有双石扉。
逸竹閟青火,亦足忘寒饥。
去矣勿叹嗟,各自从风飞。
一些资料未加辨别在作者处填写了‘元代 胡天游,这是错误的。的确元代也有一位著名诗人胡天游,名乘龙,自号松竹主人,又号傲轩,岳州平江人。首先他们二位朝代不同,一个是元代的,一个是清朝的,中间隔着一个几百年的明朝呢,不知道是没有认真考证,还是对秦泾不熟悉,反正是一个明显的谬误。
据考,合阳先贤雷柱撰写的《序合阳赋》中,提到多位秦氏先贤,其中以文学著称者秦泾在列,原文如下: “以文学著者,秦幼湜,秦泾,字幼湜,秦镐之子,诸生,夙擅骈文,允符鸿博”。这句话的意思告诉我们,秦泾文学成就颇高,尤其擅长骈文(一种文学体)经允许应试博学鸿词。由此我们知道,先祖秦泾即有文采,又有名望,是我们秦氏家族的为数不多的杰出人材。
尽管出身官宦世家,却从未懈怠,除了用功读书,兼修道德礼仪。能成大器者,除了有较高的学问,还要有心怀天下的胸襟。
遍尝读书的好处就是“知书外天地,入文字内章”人做自己喜欢的事,往往会更加专注和用心。也会向高贤前辈学习做人为文,不管从思想上还是行为标准,不自觉地就会向内心敬仰的智者贤能们靠近,并尝试为他们树碑立传。闲暇之余常书、编撰称颂忠贞爱国、孝敬父母、和睦亲友的华美诗文,乐陶其中。
他积极学习的态度还体现在,对有疑惑的问题有刨根问底的习惯和耐心。就连和他一同参加博学鸿词科举(1735乾隆元年)的张月槎,都感到吃惊,从未遇到像秦君这样善学好问之人,的确令人钦佩,可见秦泾对学习是多么的热爱,
在科举失利后,他没有选择继续,而是弃笔从戎,奔赴战场。对于有志向的人来说,在哪都能建功立业,也许会更加艰难,可是,世上哪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呢?尽管这是一条艰辛的道路,而他却坚持了一生,精神意志不可谓不高尚,给子孙后辈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努力拼搏的进取精神,的确也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榜样。
据《合阳县全志》记载,听闻合阳党含(未知关系)的妻李氏,十七岁嫁给党含,当时的党含精神错乱或有癫痫,几年都没治好。后在痛苦中投井身亡。李氏始终孝敬党含父母,照顾弟妹们,自己每天却吃最差的,持续不断,因而受人敬重。秦泾知道后,慷慨陈书,为之立传,体现出他对李氏高尚品德的崇尚和对美德良善的赞扬,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得以生生不息的传承。
据《合阳中学校本教材之七》收录秦泾为同州府题写的门联一幅: 故郡开新府; 一都会十城。 此联颇俱合阳名士李灌: “二华关大水;三城朝合阳”的风韵,更体现出同州府新开府邸的含义,强调了新府的重要位置和所辖地区。用短短十个字,高度概括,即显凝练,又一语点破,足见其文字功底深厚,文学修养高深。
也许你的魂魄还在八千里路上,昂扬的斗志伴随着滚滚狼烟冲杀向前,满身血染的征衣冲破敌营的阻碍,在你怒目环视中,凯旋的捷报让君王和百姓举杯同庆,族人也以你的功勋感到无尚光荣,或许这才是你想要的人生和为之献身的理由。
丰满的人生从志书中走出来,让所有人都看见你优秀的一面,经历过的那些岁月。不管阴晴圆缺,在家乡的方向,有你牵挂的亲人和朋友,都为你辉煌的人生竖起大拇指。无法确知你作品的下落,遗憾至极,那也是你曾经付出的心血和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但愿不会被永远地淹没。
你也是我们敬重的先祖前辈,无论什么时候,你的信仰和战功都将激励着沟洫村秦氏族人的后辈,不因失败而气馁,不因成绩而骄傲,勤奋踏实地走好每一步,绽放生命最美的华章。
网友评论